急性肠胃炎可表现出胃肠道相关症状(如腹痛、腹泻、呕吐)和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需询问饮食因素(不洁饮食、暴饮暴食)和感染史,体格检查有腹部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异常等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助判断感染类型,粪便常规可了解肠道炎症等情况,需与细菌性痢疾、霍乱、急性阑尾炎等鉴别,综合多方面情况确定是否为急性肠胃炎。
一、症状表现
1.胃肠道相关症状
腹痛:多表现为上腹部、脐周等部位的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绞痛等。例如,炎症刺激胃肠道黏膜及神经,导致胃肠道平滑肌痉挛或神经末梢受刺激引发疼痛。不同年龄人群腹痛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表达不清而出现哭闹不安等情况。
腹泻: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薄,可为稀水样便、糊状便等。这是因为炎症影响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导致肠道蠕动加快,水分不能被充分吸收而排出。成人每日腹泻次数可能数次至十余次不等,儿童腹泻次数相对更多,且可能伴有呕吐时更容易出现脱水等情况。
呕吐:可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呈喷射性呕吐。呕吐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但频繁呕吐会导致水分和电解质丢失。对于婴幼儿,由于其胃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呕吐可能更为频繁且容易引起电解质紊乱。
2.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体温可不同程度升高,多为低热至中度发热,少数可出现高热。发热是机体对炎症的一种免疫反应,由病原体感染等因素引起体内炎性介质释放,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升高。不同年龄人群发热特点不同,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发热时可能波动较大,且更容易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
乏力:患者常感全身疲倦、乏力,这与机体处于炎症状态,能量消耗增加,以及发热等因素有关。
二、病史询问
1.饮食因素
不洁饮食史:询问近期是否食用过被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污染的食物,如变质的食物、未煮熟的海鲜、不洁的水果等。例如,食用了被大肠杆菌污染的食物可能引发急性肠胃炎。不同年龄段人群饮食方式不同,儿童可能更易接触到不卫生的辅食或零食,需特别关注其饮食来源和卫生情况。
暴饮暴食史:是否有短时间内大量进食的情况,过度进食可能加重胃肠道负担,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导致急性肠胃炎。
2.感染史
近期感染史:询问近期是否有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其他部位感染情况,部分病原体感染可能通过血液传播或神经传播等影响胃肠道,引发急性肠胃炎。例如,轮状病毒感染除了引起呼吸道症状外,还常导致胃肠道的急性炎症。
三、体格检查
1.腹部体征
压痛:按压腹部时可发现上腹部或脐周有压痛,炎症刺激腹部神经导致压痛。不同年龄人群腹部压痛的敏感程度和表现略有不同,儿童在检查时可能因不配合而表现出哭闹、躲避等反应。
反跳痛: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反跳痛,提示炎症可能累及腹膜,是急性肠胃炎病情较为严重的一种表现,但并非所有急性肠胃炎患者都会出现反跳痛。
肠鸣音:肠鸣音可能亢进或正常,肠鸣音亢进提示肠道蠕动活跃,与腹泻等症状相关;肠鸣音正常或减弱可能见于病情较重、肠道蠕动受抑制的情况。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肠胃炎,血常规可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肠胃炎,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百分比可能相对增高。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等情况,为进一步诊治提供参考。不同年龄人群血常规正常参考值略有差异,儿童的白细胞计数等指标与成人不同,需要结合儿童的生理特点进行判断。
2.粪便常规
外观及镜检:粪便常规检查可见粪便中有较多白细胞、红细胞等,若有细菌感染,粪便中可培养出相应的致病菌。通过粪便常规检查可以了解肠道炎症的情况以及是否有出血等情况,有助于明确急性肠胃炎的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
五、鉴别诊断
1.与细菌性痢疾鉴别:细菌性痢疾也有腹泻、腹痛等症状,但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粪便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而急性肠胃炎粪便一般无脓血,病原体不同。
2.与霍乱鉴别:霍乱有剧烈腹泻、呕吐等症状,多为米泔水样便,有典型的流行病学史,粪便中可找到霍乱弧菌,与急性肠胃炎在病原体和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等方面有明显区别。
3.与急性阑尾炎鉴别:急性阑尾炎初期可能有腹痛,但多起始于上腹部或脐周,后转移至右下腹,且麦氏点有固定压痛、反跳痛,与急性肠胃炎的腹痛特点不同,可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相关检查进行鉴别。
通过综合患者的症状表现、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情况,来确定是否为急性肠胃炎。在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对病情表现和诊断的影响,以确保准确诊断并进行合理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