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胃癌筛查需关注高危人群,包括40岁以上人群、男性、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者及患相关胃部疾病者。常用筛查方法有胃镜检查(可直观观察、准确检出,需考虑特殊人群情况)、幽门螺杆菌检测(与胃癌相关,检测后可评估风险并规范治疗,需注意特殊人群)、胃蛋白酶原和幽门螺杆菌联合检测(无创、简单、费用低,可作初筛手段,需结合特殊人群情况)。
一、高危人群界定
1.年龄因素:一般40岁以上人群属于早期胃癌筛查的高危人群,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胃部发生病变的概率会逐渐增加,胃黏膜的功能和结构等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退行性变化,使得胃部更容易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病变。
2.性别因素:男性患早期胃癌的风险相对略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相关,如男性往往吸烟、饮酒的比例相对较高,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胃部受损的风险,长期的烟酒刺激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进而增加胃癌发生的可能性。
3.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吸烟会使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等进入人体,这些物质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破坏胃黏膜的防御屏障,导致胃黏膜容易受到幽门螺杆菌等致病菌的侵害,从而增加患早期胃癌的风险。
饮酒:长期大量饮酒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等,长期的慢性刺激可导致胃黏膜发生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进而增加早期胃癌的发生几率。
饮食因素:长期高盐饮食、食用腌制、烟熏、油煎食品等。高盐饮食会损伤胃黏膜的保护层,腌制和烟熏食品中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油煎食品不容易消化,会加重胃的负担,这些不良的饮食方式都会逐步增加胃部发生病变发展为早期胃癌的风险。
4.病史因素: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疾病的人群,这些疾病会使胃黏膜处于一种持续的损伤-修复的病理状态,在反复的损伤和修复过程中,胃黏膜细胞容易发生异常增殖,从而增加了发展为早期胃癌的可能性。
二、常用筛查方法
1.胃镜检查
原理:胃镜检查是将一根带有摄像头的细长管子通过口腔插入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直接观察这些部位的黏膜情况,能够清晰地发现胃部是否有可疑的病变部位,如溃疡、息肉、结节等,并且可以在发现病变时直接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病理活检是确诊早期胃癌的金标准。
优势:可以直观地观察胃部内部情况,准确性高,能够发现较小的病变,对于早期胃癌的检出率较高。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建议每1-2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对于老年人,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情况,确保能够耐受胃镜检查。如果老年人心肺功能较差,可以在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情况下进行检查;对于儿童,一般不首先采用胃镜检查,除非有特殊的临床指征,因为儿童进行胃镜检查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心理负担和操作风险。
2.幽门螺杆菌检测
原理: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的重要致病菌,检测幽门螺杆菌可以通过尿素呼气试验等方法。尿素呼气试验是让受检者口服含有被标记的尿素的试剂,如果胃内存在幽门螺杆菌,其产生的尿素酶会分解尿素,通过检测呼出气体中标记物的含量来判断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
意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检测幽门螺杆菌并进行规范的根除治疗,可以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如果检测出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进行根除治疗,之后定期复查。对于有胃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建议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对于儿童,尿素呼气试验相对较为安全,但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要考虑儿童的配合程度等因素;对于孕妇,一般不首先进行有创的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可选择无创的检测方法,如血清学检测等,但血清学检测可能存在一定的假阳性或假阴性情况,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3.胃蛋白酶原和幽门螺杆菌联合检测(PG-HP联合检测)
原理:胃蛋白酶原由胃黏膜的主细胞分泌,当胃黏膜发生病变时,胃蛋白酶原的分泌会发生变化。通过检测血清中的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以及它们的比值,联合幽门螺杆菌检测,可以对胃癌的风险进行评估。例如,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值降低且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时,提示胃黏膜可能存在萎缩等病变,增加了早期胃癌的发生风险。
优势:这种检测方法相对无创,操作简单,费用相对较低,可以作为胃癌筛查的初筛手段。对于一些不愿意进行胃镜检查的高危人群,可以先进行PG-HP联合检测,如果结果异常再进一步进行胃镜检查。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对于老年人,该检测方法同样适用,但需要结合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来综合判断筛查的后续流程;对于儿童,一般不首先采用该联合检测作为主要的筛查手段,因为儿童胃部病变的特点与成人有所不同,主要以感染等情况为主,但如果有特殊临床指征时也可以考虑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