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的检查包括影像学、血管和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有头颅CT能快速鉴别脑出血与脑梗死,头颅MRI对早期脑梗死及后颅窝等病灶检出率高;血管检查中颈动脉超声可筛查颈动脉病变风险,经颅多普勒超声能评估颅内脑血管血流状态;血液检查里血常规辅助判断是否有感染等,凝血功能检查评估凝血状态,血脂、血糖检查排查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糖等脑血栓危险因素,不同年龄人群检查有相应特点及适用情况。
一、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
检查原理及优势:头颅CT是检查脑血栓常用的初始影像学方法,它利用X线对头颅进行断层扫描,能快速发现脑部是否有缺血性病灶。一般在发病后24-48小时内,多数脑血栓患者的头颅CT可显示低密度的梗死灶。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头颅CT可以快速鉴别是脑出血还是脑梗死,这对于后续的治疗决策至关重要。不同年龄的人群,头颅CT检查的原理是相同的,但儿童由于头颅骨尚未完全骨化等特点,在检查时需要特别注意辐射防护。
适用情况:适用于大多数疑似脑血栓的患者,尤其是在发病早期,能及时排除脑出血等其他类似疾病。
2.头颅MRI
检查原理及优势:头颅MRI(磁共振成像)对脑组织的分辨率比CT更高,能更早发现缺血灶。在脑梗死发生数小时后,MRI就可显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的病灶。对于脑干、小脑等部位的梗死灶,MRI的检出率比CT高。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都可进行头颅MRI检查,但对于装有心脏起搏器、体内有金属异物等特殊情况的患者则不适用。例如,儿童如果没有上述禁忌证,也可以进行头颅MRI检查来明确是否存在脑血栓。
适用情况:对于早期脑梗死的诊断,尤其是后颅窝病变以及小的梗死灶,头颅MRI比CT更具优势。
二、血管检查
1.颈动脉超声
检查原理及优势:颈动脉超声可以检查颈动脉的结构和血流情况,通过超声探头探测颈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有无斑块形成以及斑块的稳定性等。如果颈动脉存在斑块形成且斑块不稳定,可能会脱落导致脑血管栓塞,是脑血栓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都可以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它是一种无创、便捷的检查方法。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脑血管病变的风险因素。
适用情况:用于筛查颈动脉病变,评估脑血栓的风险。
2.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检查原理及优势:TCD可以检测颅内脑动脉的血流速度、血流方向等,能评估脑血管的通畅情况以及是否存在狭窄、痉挛等。它可以动态观察脑血管的血流变化,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可进行TCD检查,但儿童在检查时需要配合良好,一般不会有特殊的禁忌情况,除非有严重的头部外伤等不适合检查的情况。
适用情况:用于评估颅内脑血管的血流状态,辅助诊断脑血栓。
三、血液检查
1.血常规
检查指标及意义: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可以提供一些线索。一般来说,脑血栓患者的血常规可能没有特异性的改变,但如果合并感染等情况,白细胞计数可能会升高。不同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的人群血常规指标正常范围不同,例如儿童的血常规指标与成人有所差异,需要参考儿童相应的正常范围值来判断是否异常。
适用情况:辅助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等其他可能影响脑血管疾病的情况。
2.凝血功能检查
检查指标及意义: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增加脑血栓形成的风险。不同年龄的人群凝血功能指标有一定差异,例如老年人的凝血功能可能相对更易出现异常。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基础疾病的患者,如血友病患者等,在检查脑血栓时需要特别关注凝血功能指标,因为这可能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
适用情况: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排查与凝血相关的脑血栓危险因素。
3.血脂、血糖检查
血脂检查指标及意义:血脂检查中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而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栓的重要病理基础。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血脂正常范围不同,例如女性在绝经前血脂水平一般相对男性更有利于心血管健康,绝经后女性血脂水平可能会接近男性。对于有高脂血症的患者,需要积极控制血脂以降低脑血栓的发生风险。
血糖检查指标及意义:血糖检查包括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脑血栓的危险因素之一。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血糖正常范围不同,儿童的血糖调节机制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儿童的正常范围来判断血糖是否异常。对于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对于预防脑血栓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