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分为化脓性、结核性、病毒性三种,病因分别与化脓菌、结核分枝杆菌、多种病毒感染有关;临床表现各有特点,化脓性起病急骤,结核性起病缓慢,病毒性症状相对较轻;脑脊液检查各有特征;影像学检查不同类型有相应表现;治疗原则分别为化脓性用敏感抗生素等,结核性抗结核联合治疗等,病毒性对症支持为主。
一、病因
1.化脓性脑膜炎:主要由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B型流感嗜血杆菌等,不同年龄段易感的致病菌有所差异,新生儿及出生2个月内的婴儿以大肠埃希菌、B族链球菌等为主,儿童及成人则以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多见,多因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细菌侵入脑膜引发感染。
2.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脑膜非化脓性炎症,通常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如肺结核等,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血行播散等途径到达脑膜引起病变,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有结核病史或密切接触结核患者的人群易患。
3.病毒性脑膜炎:由多种病毒引起,常见的有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虫媒病毒、腮腺炎病毒等,病毒可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等途径侵入人体,进而累及脑膜,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夏秋季为高发季节,儿童相对更易感染,与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且户外活动较多易接触病毒有关。
二、临床表现
1.化脓性脑膜炎:起病急骤,常有高热、头痛、呕吐、烦躁、精神萎靡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抽搐、意识障碍,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等),病情严重者可在短时间内出现昏迷、休克等表现,婴幼儿患者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可能仅有发热、拒食、吐奶、前囟饱满等表现。
2.结核性脑膜炎:起病多较缓慢,早期可有低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随后逐渐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脑膜刺激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脑神经损害,常见面神经、动眼神经、外展神经等受累,患儿还可出现性格改变等表现,如原本活泼的孩子变得呆滞、嗜睡等。
3.病毒性脑膜炎: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烦躁不安等,有的可出现精神行为异常,一般无明显的脑膜刺激征或相对较轻,病程相对较短,多数患者可在数天至2-3周内恢复。
三、脑脊液检查
1.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浑浊似米汤样,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多在(1000-10000)×10/L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增高,糖含量明显降低,氯化物含量可降低,脑脊液涂片和培养可找到致病菌。
2.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无色透明或呈毛玻璃样,白细胞计数多为(50-500)×10/L,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均降低,脑脊液中可找到结核分枝杆菌,这是确诊结核性脑膜炎的重要依据。
3.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压力正常或轻度增高,外观清亮,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多在(10-500)×10/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脑脊液中一般找不到病毒,但可通过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等方法协助诊断。
四、影像学检查
1.化脓性脑膜炎:头颅CT早期可无明显异常,病情进展后可发现脑膜强化、脑室扩大等改变;头颅MRI检查对于早期病变的显示较CT更为敏感,可发现脑膜增厚、渗出等情况。
2.结核性脑膜炎:头颅CT可见脑底池渗出、脑积水、脑实质结核瘤等改变;头颅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脑膜强化、脑实质内的结核病灶等,对于早期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
3.病毒性脑膜炎:头颅CT和MRI检查多无明显异常,部分患者可发现脑膜轻度强化等表现,但一般无特异性改变。
五、治疗原则
1.化脓性脑膜炎:强调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选用相应的抗生素,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可选用青霉素等,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可选用头孢曲松等,同时需对症支持治疗,如降低颅内压、控制惊厥等,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护理。
2.结核性脑膜炎:主要是抗结核治疗,常用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需联合用药,疗程较长,一般需9-12个月,同时要进行降颅压、对症等支持治疗,对于有脑积水等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脑室穿刺引流等治疗,儿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抗结核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等。
3.病毒性脑膜炎: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退热、降低颅内压、止惊等,多数患者可自行恢复,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儿童患者使用时要考虑其年龄因素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