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心脏神经官能症需先详细采集病史,包括一般信息、心脏相关症状特点;进行体格检查,包括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做辅助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实验室检查等;最后排除器质性心脏病,特殊人群诊断需更谨慎,综合多方面情况来判断是否为心脏神经官能症。
一、详细病史采集
1.一般信息了解
要询问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生活习惯等。例如,年轻女性相对更易患心脏神经官能症,长期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的人群患病风险可能增加。了解患者的工作压力情况,是否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环境中;生活方面,是否有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等情况。
询问家族中是否有类似心脏疾病或精神疾病的病史,虽然心脏神经官能症不是遗传性疾病,但家族病史可能对评估患者整体健康状况有一定参考价值。
2.心脏相关症状特点
详细询问胸痛或胸部不适的情况,包括疼痛的部位(是心前区、胸骨后还是其他部位)、性质(是刺痛、隐痛、胀痛还是其他感觉)、发作频率(是偶尔发作还是频繁发作)、持续时间(每次发作持续几分钟还是更长时间)以及诱发和缓解因素(是否与活动、情绪变化等有关,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等药物后是否能缓解)。一般来说,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的胸痛症状与典型心绞痛不同,其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多不能有效缓解。
询问心悸的情况,包括感觉心跳的强度、节律,发作时的具体感受,是否有心慌、心跳过快或过慢等情况,以及发作是否与情绪波动、劳累等因素相关。
了解患者是否有呼吸困难的表现,是活动后出现还是休息时也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程度如何等。
二、体格检查
1.一般体格检查
测量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一般生命体征多无明显异常,但有时可能会有心率轻度增快、血压轻度波动等情况。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心肺听诊等。心肺听诊一般无明显的器质性心脏病体征,如心脏杂音等通常不存在。
2.神经系统检查
由于心脏神经官能症常与神经功能失调有关,所以可能需要进行神经系统相关的简单检查,如反射检查等,以评估神经系统功能是否存在异常,但一般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不明显。
三、辅助检查
1.心电图检查
常规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患者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等情况。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的心电图可能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ST-T改变等,但这些改变多为非特异性的,而且在不同时间多次检查可能会有变化。例如,在患者情绪激动时可能会出现ST段轻度压低等改变,但在平静状态下可能恢复正常。
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变化,能够发现常规心电图不易捕捉到的心律失常及ST-T改变等情况。对于怀疑有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患者,Holter检查有助于评估症状发作时的心电图情况,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导致的心电图改变。
2.心脏超声检查
心脏超声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心室壁的运动情况、心脏瓣膜的结构和功能、心室的射血分数等。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的心脏超声一般无器质性病变,如心脏结构正常,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正常等。通过心脏超声检查可以排除心脏的器质性病变,如冠心病、心肌病等。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了解患者是否有贫血等情况,贫血可能会导致心悸等类似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症状,但通过血常规可以排除这种情况。
生化检查:包括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检查。了解患者的代谢情况和肝肾功能等,排除因代谢紊乱等其他疾病导致的类似心脏症状。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可能会出现自主神经病变,进而引起心脏方面的不适,通过生化检查可以排除这些情况。
甲状腺功能检查:甲状腺功能异常也可能会引起心悸、胸闷等类似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症状,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常出现心悸、多汗等表现,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可以排除甲状腺疾病导致的相关症状。
四、排除器质性心脏病
在完成上述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后,需要排除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只有在排除了这些器质性心脏病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症状特点、神经功能失调的表现等,才能考虑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诊断。例如,对于有典型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有明显心肌缺血改变、心脏超声发现有心肌肥厚等器质性病变证据的患者,就不能诊断为心脏神经官能症,而需要针对器质性心脏病进行相应的治疗。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者,在诊断心脏神经官能症时要更加谨慎,因为儿童的症状表述可能不准确,需要综合考虑其生长发育情况、是否有心理因素影响等。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排除一些老年常见的器质性心脏病,同时考虑老年患者可能存在的心理变化等因素。女性患者在诊断时除了考虑一般的神经功能失调等因素外,还要注意月经周期、内分泌变化等对症状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