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可由生理性因素、病理性因素及其他因素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剧烈运动或精神紧张、饮用刺激性饮品;病理性因素涉及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心律失常、冠心病、心肌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呼吸系统疾病;其他因素有药物因素、环境因素,经常出现心悸需及时就医检查以明确病因并治疗。
一、生理性因素
(一)剧烈运动或精神紧张
当人进行剧烈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能量,心脏会加快跳动来满足需求,从而导致心悸。例如长时间跑步、快速游泳等剧烈运动后,很多人会感觉到心悸。而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焦虑、愤怒等状态时,体内会分泌如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引发心悸。比如考试前、重大工作任务前等精神压力大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心悸现象。不同年龄人群对此的反应可能不同,年轻人由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好,可能在适度运动后出现心悸,但通过休息可较快缓解;而老年人若本身心脏功能有所减退,即使轻度活动也可能诱发心悸。
(二)饮用刺激性饮品
大量饮用含有咖啡因的饮品,像咖啡、浓茶等,咖啡因会刺激心脏,使心跳加快,从而引起心悸。例如一次性饮用较多浓咖啡后,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心悸症状。不同性别对咖啡因的敏感程度可能有差异,一般来说,女性可能相对更敏感一些。另外,长期有饮用刺激性饮品习惯的人,心脏对其的耐受性可能会逐渐改变,但总体仍会因偶尔过量饮用而引发心悸。
二、病理性因素
(一)心血管系统疾病
1.心律失常
早搏:包括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心脏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导致心脏提前收缩,患者会感觉心悸、心跳有停搏感等。各种年龄均可发生,老年人由于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等原因更易出现。例如冠心病患者、心肌病患者等基础心脏疾病患者发生早搏的几率相对较高。
心动过速:如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窦性心动过速可在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情况下发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人,但也可见于有基础心脏病者;心房颤动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尤其是有高血压、冠心病、瓣膜病等病史的老年人,患者会有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
2.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可引起心绞痛,同时常伴有心悸症状。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相对略高于女性,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例如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容易并发冠心病出现心悸等症状。
3.心肌病
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扩张型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患者会出现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肥厚型心肌病可导致流出道梗阻,影响心脏泵血功能,也会引发心悸,这类疾病在各年龄均可发病,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需格外关注。
(二)内分泌系统疾病
1.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快机体代谢,使心脏负担加重,心率加快,从而引起心悸。患者还常伴有多汗、手抖、消瘦、食欲亢进等症状。各年龄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例如年轻女性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心悸,同时伴有上述其他症状,需考虑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可能。
2.低血糖
当血糖过低时,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肾上腺素,导致心悸、出汗、饥饿感等症状。常见于糖尿病患者用药不当(如胰岛素、降糖药使用过量等)、长时间未进食等情况。各年龄糖尿病患者都可能发生,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调节能力较差,更易出现低血糖相关的心悸等表现。
(三)呼吸系统疾病
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气胸等,会导致机体缺氧,进而引起心脏代偿性心率加快,出现心悸。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病情加重时,除了有呼吸困难等表现外,常伴有心悸。不同年龄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均可出现这种情况,老年人由于基础肺功能较差,发生此类情况时更易引发心悸等心脏方面的症状。
三、其他因素
(一)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也可能引起心悸不良反应,如使用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时,可能会导致心跳加快引发心悸。不同人群对药物的反应不同,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药物相关的心悸问题;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与成人不同,使用某些药物时需特别谨慎,避免因药物导致心悸等不良反应。
(二)环境因素
高温环境下,人体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心脏需要加快跳动来维持血液循环,可能引发心悸。例如在炎热的夏季长时间处于户外高温环境中,一些人会出现心悸症状。不同年龄人群在高温环境下的耐受能力不同,老年人和儿童相对更易受高温环境影响出现心悸。
如果经常出现心悸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甲状腺功能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