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憩室是中老年人常见消化道憩室病,好发于十二指肠降部内侧等,由先天性肠管壁肌层薄弱及后天腔内压力增高、年龄因素致,分无症状和有症状型,无症状者定期随访,有症状者可保守或手术治疗,儿童罕见需谨慎检查治疗,老年人需综合考虑基础病等因素。
一、定义
十二指肠憩室是指十二指肠壁局部向外膨出形成的袋状突起,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憩室性疾病。
二、发病情况
人群分布:多见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逐渐增高,男性略多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的胃肠道解剖结构特点及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好发部位:多发生在十二指肠降部内侧,尤其是壶腹周围,其次为十二指肠水平部和升部。
三、形成原因
先天性因素:十二指肠局部肠管壁肌层薄弱是先天性因素之一,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肠管壁肌层发育不均衡,导致局部薄弱,容易形成憩室。
后天性因素
腔内压力增高:长期的高胃酸分泌、频繁的剧烈呕吐等情况会使十二指肠腔内压力增高,促使肠壁黏膜通过薄弱处向外突出形成憩室。例如,患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由于溃疡导致的痉挛或瘢痕性狭窄,可引起十二指肠腔内压力升高,增加憩室形成风险。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十二指肠肠壁的弹性和肌层张力下降,肠壁容易发生膨出形成憩室。老年人肠道功能衰退,肠壁组织退行性变,也是憩室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临床表现
无症状型:大多数十二指肠憩室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在进行胃肠道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这是因为憩室较小,未对周围组织造成压迫或引发炎症等,所以没有不适表现。
有症状型
腹痛:可表现为上腹部、右上腹或脐周隐痛、胀痛或绞痛等,疼痛无明显规律,有时在进食后加重。疼痛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憩室发炎、食物残渣潴留刺激憩室壁神经末梢,或者憩室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引起。例如,憩室炎发作时,炎症刺激会导致局部疼痛。
消化不良:患者可出现上腹部饱胀、嗳气、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这是由于憩室影响了十二指肠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导致食物不能顺利通过和消化吸收。
梗阻症状:当憩室较大或发生炎症时,可能会压迫十二指肠,引起十二指肠梗阻,出现呕吐、腹胀等症状。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症状较为明显,呕吐物多为含有胆汁的胃内容物,腹胀可逐渐加重。
出血:少数情况下,憩室糜烂或溃疡可导致出血,表现为黑便或呕血,但相对比较罕见。
五、诊断方法
X线钡餐造影:是诊断十二指肠憩室的常用方法。通过口服钡剂,在X线下观察十二指肠部位是否有袋状突出影,可明确憩室的位置、大小及形态等。例如,典型的十二指肠憩室在钡餐造影下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囊袋状突起,有颈部与肠腔相连。
胃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十二指肠黏膜情况,同时可发现憩室,并能了解憩室内有无炎症、溃疡、出血等并发症。但对于较小的憩室可能存在漏诊的情况,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CT检查:一般不作为首选诊断方法,但对于怀疑有并发症(如憩室穿孔等)的患者,CT检查可以帮助了解憩室周围组织的情况,如有无炎症渗出、脓肿形成等。
六、治疗原则
无症状者: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但需要定期随访观察,了解憩室的变化情况。同时,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如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等,以减少憩室相关症状的发生风险。
有症状者
保守治疗:主要针对出现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的患者。可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如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H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等)缓解腹痛、反酸等症状;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改善消化不良引起的腹胀、嗳气等症状。同时,患者要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精神紧张等诱发症状加重的因素。
手术治疗:对于经保守治疗无效、憩室并发严重炎症、出血、穿孔或梗阻等并发症的患者,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憩室切除术、憩室翻转缝合术等,具体手术方式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评估后决定。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时期十二指肠憩室非常罕见,若儿童出现疑似十二指肠憩室的症状,如腹痛等,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诊断时需要更加仔细全面地进行检查,如谨慎选择X线钡餐造影等检查方法,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身体耐受性和检查风险。治疗上优先考虑非手术的保守治疗方法,如调整饮食等,且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儿童的身体机能和对治疗的反应与成人不同。
老年人:老年人患十二指肠憩室时,由于其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例如,在进行X线钡餐造影检查时,要评估造影剂对肾功能等的影响;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权衡手术治疗的风险与保守治疗的效果,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各脏器的储备功能。同时,老年人在治疗后恢复相对较慢,需要加强护理,注意观察术后并发症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