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引发因素多样,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其凭借特殊结构和产生的物质损伤胃黏膜;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高盐、酗酒、进食辛辣食物损伤胃黏膜;药物因素中非甾体抗炎药及某些抗生素可损伤胃黏膜;十二指肠-胃反流的胆汁、胰液等消化液损伤胃黏膜;应激因素如严重创伤、大手术引发应激反应损伤胃黏膜;自身免疫因素引发的相对较少见,不同年龄人群在各因素影响下发病情况有差异。
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高盐饮食:高盐饮食会损伤胃黏膜的屏障功能。高浓度的盐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等损伤,使胃黏膜的防御能力下降,容易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从而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不同年龄层人群长期高盐饮食的影响有所不同,儿童长期高盐饮食可能影响其胃肠道正常发育,成年人长期高盐饮食则会增加胃部慢性炎症的发生风险。
长期酗酒:酒精中的乙醇可以直接损伤胃黏膜。乙醇能溶解胃黏膜细胞膜的脂质成分,破坏胃黏膜的完整性,还会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酸过多会进一步加重胃黏膜的损伤,长期酗酒者胃黏膜长期处于受损-修复的不良循环中,易发展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酗酒对胃部的损害程度不同,年轻人酗酒可能因代谢等因素短期对胃黏膜造成较严重损伤,老年人酗酒则因机体功能衰退,胃黏膜修复能力下降,更易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
长期进食辛辣食物:辛辣食物中的辣椒素等成分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长期反复刺激会使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持续存在,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不同年龄人群对辛辣食物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胃肠道较为娇嫩,长期进食辛辣食物易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进而诱发慢性浅表性胃炎,成年人长期进食辛辣食物也会增加胃部患慢性炎症的几率。
药物因素
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1(COX-1)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前列腺素合成减少后,胃黏膜的保护机制受损,容易发生炎症、溃疡等病变,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发生慢性浅表性胃炎的风险增加。不同年龄患者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后发生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情况不同,老年人由于机体代谢缓慢,药物在体内蓄积时间长,更易受到药物对胃黏膜的损伤,儿童一般较少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但若因病情需要使用,也需密切关注胃部反应。
某些抗生素:某些抗生素长期使用也可能对胃黏膜造成损伤。例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能通过直接刺激胃黏膜或引起肠道菌群失调间接影响胃黏膜,导致胃黏膜炎症。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抗生素后出现胃黏膜损伤的情况有差异,儿童使用抗生素时需严格遵循用药指征,因为儿童胃肠道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因抗生素使用出现胃部不良反应,进而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
十二指肠-胃反流
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内,其中的胆汁、胰液等消化液会损伤胃黏膜。胆汁中的胆盐可溶解胃黏膜的脂蛋白层,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胰液中的酶类也会对胃黏膜造成化学性损伤,长期的十二指肠-胃反流会导致胃黏膜慢性炎症,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不同年龄人群十二指肠-胃反流的原因和表现可能不同,老年人由于胃肠道动力减弱等因素,更容易出现十二指肠-胃反流,而儿童出现十二指肠-胃反流相对较少,但若存在先天性胃肠道结构异常等情况也可能发生。
应激因素
严重创伤:当人体遭受严重创伤,如大面积烧伤、重大交通事故导致的严重外伤等,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引起胃黏膜血管痉挛,胃黏膜血流量减少,导致胃黏膜缺血、缺氧,胃黏膜的防御修复功能下降,容易发生慢性浅表性胃炎。不同年龄患者在严重创伤后的应激反应不同,儿童的应激反应相对成年人可能更敏感,创伤对儿童胃黏膜的影响可能更为显著,需要密切关注儿童在创伤后的胃部状况。
大手术:大手术也是一种应激源,手术创伤会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导致胃酸分泌增加,胃黏膜保护机制受损,同时手术过程中的一些操作可能直接影响胃肠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加十二指肠-胃反流等情况的发生风险,从而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不同年龄患者在大手术后发生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几率不同,老年人由于机体储备功能差,术后应激反应恢复慢,更易出现胃部并发症,儿童大手术后也需注意胃肠道功能的监测,因为儿童胃肠道功能尚在发育中,术后恢复相对较慢且易受应激影响。
自身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因素引起的慢性浅表性胃炎相对较少见,患者体内存在针对胃黏膜壁细胞的自身抗体,这些自身抗体可攻击胃黏膜壁细胞,导致壁细胞数量减少,胃酸分泌减少,同时还可能影响胃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引发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慢性浅表性胃炎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发病情况有所不同,一般在成年人中相对有一定发病率,儿童中较为罕见,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因遗传等因素导致儿童发病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