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的原因多样,包括肠道感染(细菌感染时食用污染食物致肠道炎症,病毒感染多经粪-口途径传播致水样便等)、肠道菌群失调(长期用抗生素或饮食因素破坏菌群平衡)、食物不耐受(乳糖不耐受因缺乳糖酶,麸质不耐受对麸质免疫反应)、肠道疾病(炎症性肠病中溃疡性结肠炎与遗传免疫等有关,克罗恩病同理且症状复杂;肠易激综合征与多种因素有关,腹泻便秘交替)、其他因素(内分泌疾病如甲亢致代谢亢进胃肠蠕动快,糖尿病致自主神经病变等;药物副作用使用特定药物可致腹泻)。
一、肠道感染
1.细菌感染
原因:食用被细菌污染的食物是常见原因,例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感染肠道后,会引起肠道炎症反应。以大肠杆菌为例,它可产生毒素,损伤肠道黏膜,导致肠道蠕动加快,从而引发腹泻。儿童由于免疫系统相对较弱,且卫生习惯可能不够完善,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导致腹泻。成人如果经常在外就餐,食物卫生难以保证,也易出现细菌感染性腹泻。
特点:可能伴有腹痛、发热等症状,粪便多为黏液便或脓血便。
2.病毒感染
原因:轮状病毒是常见的引起儿童腹泻的病毒之一,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诺如病毒也是常见的引起腹泻的病毒,在人群密集场所易传播。病毒感染肠道后,会在肠道细胞内大量复制,破坏肠道细胞的正常功能,影响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导致腹泻。
特点:多为水样便,儿童感染轮状病毒时可能腹泻次数较多,容易出现脱水等情况,成人感染诺如病毒也可出现剧烈呕吐和腹泻。
二、肠道菌群失调
1.原因
长期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在杀灭致病细菌的同时,也会破坏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会抑制肠道内多种有益菌的生长,使得一些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从而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使用抗生素后药物代谢减慢,更容易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儿童如果因为感染等原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也易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饮食因素:长期饮食不规律、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等都可能影响肠道菌群。例如长期摄入过多的高脂肪、高糖食物,会改变肠道内的微生态环境,不利于有益菌的生长,而有利于有害菌的繁殖,进而引起腹泻。
2.特点:腹泻症状相对较缓和,但可能持续时间较长,粪便中可见未消化的食物残渣等。
三、食物不耐受
1.乳糖不耐受
原因:体内缺乏乳糖酶,无法完全消化乳制品中的乳糖。无论年龄大小,都可能出现乳糖不耐受。儿童如果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在饮用母乳或牛奶后会出现腹泻;成人随着年龄增长,乳糖酶活性可能下降,也会出现乳糖不耐受。
特点:饮用含乳糖的食物后数小时内出现腹泻,常伴有腹胀、腹痛等症状。
2.麸质不耐受
原因:机体对麸质(存在于小麦、大麦、黑麦等谷物中的蛋白质)产生免疫反应,引起肠道黏膜损伤。多见于患有乳糜泻的人群,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病。
特点:腹泻粪便多为糊状,可能伴有消瘦、营养不良等表现。
四、肠道疾病
1.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原因: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等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有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肠道黏膜,导致肠道炎症反复发作。
特点:腹泻伴有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可能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儿童患者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克罗恩病
原因:同样与遗传、免疫等因素相关,肠道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肠道出现非特异性炎症。
特点:腹泻可为间歇性,粪便多为糊状,可伴有腹痛、腹部包块等表现,病情较为复杂,可累及肠道多个部位。
2.肠易激综合征
原因: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肠道菌群失调、内脏高敏感性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精神压力大、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诱发或加重肠易激综合征。成年人较为常见,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易患肠易激综合征。
特点:腹泻与便秘可交替出现,粪便多为糊状,精神紧张等因素可使症状加重。
五、其他因素
1.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
原因: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机体代谢亢进,胃肠蠕动加快,从而引起腹泻。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
特点:腹泻常伴有多汗、心慌、消瘦等症状。
糖尿病
原因: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可出现自主神经病变,影响肠道的神经调节功能,导致肠道蠕动紊乱,引起腹泻。长期高血糖状态也可能损伤肠道黏膜,影响肠道功能。
特点:腹泻可为慢性过程,可伴有多饮、多食、多尿等糖尿病相关症状。
2.药物副作用
原因:某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引起腹泻副作用,例如一些化疗药物、泻药等。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使用药物后更容易出现药物副作用导致的腹泻。儿童使用一些特定药物时,也需注意药物是否有导致腹泻的可能。
特点:在使用特定药物后出现腹泻,停用相关药物后腹泻症状可能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