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功能紊乱是一组由生物、心理、社会因素致胃肠道运动与分泌机能失调的胃肠综合征,有消化系统和全身症状,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并鉴别其他疾病,治疗综合调节神经和胃肠功能,预防靠保持良好生活方式。
常见症状表现
消化系统症状:
腹痛:部位不固定,程度不一,可在进食后加重,但禁食、休息后可能缓解。例如有的患者会出现脐周隐痛,疼痛程度较轻,一般不影响正常活动,但在进食较多或进食不易消化食物后会明显些。
腹胀:常于餐后加重,以下腹较为常见,患者自觉腹部胀满不适,有时可看到腹部膨隆。比如有些患者会感觉整个肚子鼓鼓的,尤其是饭后,这种腹胀感会让患者食欲受到影响。
腹泻:排便次数增多,粪便多为糊状或稀水样,可伴有不消化食物,一般无脓血。部分患者可能在情绪紧张时出现腹泻,如面临重要考试或工作压力大时,一天可能排便数次。
便秘: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可伴有排便不尽感。有的患者可能数天才排便一次,排便时需要用力,非常痛苦。
全身症状:常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这些精神症状又可能反过来加重肠胃功能紊乱,形成恶性循环。比如长期肠胃功能紊乱的患者,可能因为身体不适而出现情绪低落、对事物缺乏兴趣,而情绪不好又会进一步影响肠胃的蠕动和消化功能。
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与性别: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但青中年较为多见,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易出现肠胃功能紊乱,可能与女性的生理特点以及情绪调节等因素有关。比如青春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较大,情绪波动相对较多,更容易出现肠胃功能紊乱相关症状;而更年期女性由于激素水平的急剧变化,也常受到肠胃功能紊乱的困扰。
生活方式:
饮食因素:长期饮食不规律,如暴饮暴食、节食、经常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等,会破坏胃肠道正常的消化节律和黏膜屏障。例如长期大量食用辣椒的人,胃肠道黏膜经常受到刺激,容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
作息不规律:长期熬夜、睡眠不足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液分泌。比如一些经常熬夜加班的人,胃肠道的生物钟被打乱,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腹痛等肠胃功能紊乱症状。
精神压力: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如工作压力大、学习负担重等,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功能。当人处于紧张、焦虑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会抑制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导致肠胃功能紊乱。比如面临重大项目的上班族,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出现腹胀、食欲不振等肠胃功能紊乱表现。
病史因素:既往有胃肠道感染病史,如急性胃肠炎未彻底治愈,可能会导致胃肠道功能容易出现紊乱。另外,有胆道疾病、胰腺疾病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也可能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和调节功能,增加肠胃功能紊乱的发生风险。比如患有胆囊炎的患者,由于胆汁分泌和排泄异常,会影响脂肪的消化,进而可能引发肠胃功能紊乱相关症状。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病史采集要了解症状出现的时间、诱因、症状特点等;体格检查一般无明显阳性体征,但会排除一些器质性病变;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粪便常规、胃肠镜、消化道钡餐等,以排除如胃炎、胃溃疡、肠炎、肠道肿瘤等器质性疾病。例如通过胃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胃肠道黏膜的情况,排除器质性病变,从而确诊肠胃功能紊乱。
鉴别诊断:需要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肿瘤等疾病相鉴别。比如消化性溃疡患者常有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与肠胃功能紊乱的腹痛特点不同,而且通过胃镜检查可以明确诊断;肠道肿瘤患者除了有肠胃功能紊乱的症状外,还可能伴有消瘦、便血、贫血等症状,胃肠镜及病理检查可鉴别。
治疗与预防
治疗原则:主要是调节神经功能,改善胃肠功能。一般采用综合治疗,包括心理治疗、饮食调整、药物辅助等。心理治疗对于有明显精神因素的患者非常重要,可通过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患者缓解压力、调整情绪。饮食调整方面,要规律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多吃易消化、富含纤维素的食物。药物治疗则根据患者具体症状选用,如腹泻明显者可使用止泻药物,便秘者可使用通便药物等,但需谨慎用药,避免滥用。
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预防肠胃功能紊乱的关键。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学会合理应对压力,保持心情舒畅;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暴饮暴食,均衡饮食;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胃肠道的适应能力。比如老年人要特别注意保持规律的生活,避免因为退休后生活节奏改变而出现肠胃功能紊乱,平时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温和的运动,如散步等,同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合理安排饮食。儿童则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挑食、偏食,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帮助孩子缓解学习等方面带来的压力,预防肠胃功能紊乱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