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后会出现多种常见症状,包括运动功能障碍(如偏瘫、肌张力异常)、感觉障碍(如偏身感觉减退、感觉异常)、语言功能障碍(如失语症、构音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吞咽功能障碍(如吞咽困难、误吸风险增加),不同人群因自身基础状况等不同,症状表现会有差异。
偏瘫:是脑血栓常见症状之一,患者一侧肢体力量减弱或完全丧失活动能力。例如,患者可能无法正常抬起患侧手臂,行走时患侧下肢拖拽。这是因为脑血栓影响了大脑对肢体运动的神经传导,导致相应肢体的运动调控出现障碍。不同年龄人群发生脑血栓后,运动功能障碍的表现可能因基础健康状况不同而有差异,比如老年患者可能本身伴有肌肉萎缩等情况,会使偏瘫症状更明显;儿童相对较少发生脑血栓,但一旦发生,由于神经系统处于发育阶段,运动功能恢复可能与成人不同,但本质都是大脑受损导致运动神经传导异常。
肌张力异常: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或降低。肌张力增高时,肢体僵硬,活动受限;肌张力降低时,肢体松软无力。这与脑血栓破坏了大脑内调节肌张力的神经结构有关。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发生脑血栓后更易出现肌张力异常情况,因为这些基础病会加重血管病变,进一步影响神经调控肌张力的功能。
感觉障碍:
偏身感觉减退:患者患侧身体对痛觉、温度觉、触觉等感觉的感知能力下降。例如,患者可能感觉不到患侧肢体的疼痛刺激,或者对冷热感觉不敏感。这是由于感觉传导通路在脑部受损,导致感觉信息无法正常传递到大脑皮层进行感知。不同性别患者在感觉障碍方面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患者如果在更年期等特殊生理阶段,可能因自身内分泌变化对感觉功能有一定影响,不过这并非脑血栓导致感觉障碍的直接原因,而是个体自身生理状态的影响。
感觉异常: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患侧肢体麻木、刺痛等异常感觉。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干扰了正常的感觉神经信号传导,使神经发出异常的感觉信号。有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发生脑血栓后更易出现感觉异常,因为吸烟饮酒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血管病变,进而影响感觉神经的正常功能。
语言功能障碍:
失语症:包括运动性失语(患者能理解他人语言,但自己不能准确表达)、感觉性失语(患者能发音,但不能理解他人语言和自己语言的含义)、命名性失语(患者知道物体的用途,但不能正确说出物体的名称)等。这是由于大脑语言中枢受损,影响了语言的表达、理解和命名等功能。年龄较大的患者发生脑血栓后,语言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大脑语言中枢的储备功能下降,一旦受损更易出现明显的语言障碍。有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患者,自身基因等因素可能使大脑语言中枢相关结构更易受脑血栓影响,导致语言功能障碍发生风险增加。
构音障碍:表现为发音不清、说话费力等。这是因为负责发音的神经肌肉装置受到脑血栓影响,导致肌肉协调运动出现问题。对于有口腔疾病等基础情况的患者,发生脑血栓后构音障碍可能更明显,因为口腔基础疾病会干扰正常的发音肌肉运动,再加上脑血栓对神经的影响,进一步加重构音困难。
认知功能障碍:
记忆力减退:患者可能表现为近期记忆力下降,忘记刚发生的事情,如刚说过的话、刚做过的事等。这是因为脑血栓影响了大脑中与记忆相关的脑区,如海马等结构。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认知功能障碍,因为这些生活方式会影响大脑的血液供应和神经细胞的代谢,使大脑对记忆相关区域的保护和功能维持能力下降。有高血压且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发生脑血栓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更高,高血压会不断损伤脑血管,进而影响大脑认知功能区域的正常运作。
注意力不集中:患者难以将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某一事物上。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干扰了大脑的注意力调控机制。老年患者如果同时伴有动脉硬化等情况,更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认知障碍,因为动脉硬化会使大脑血液灌注不足,影响注意力相关脑区的功能。
吞咽功能障碍:
吞咽困难:患者进食时出现吞咽费力、呛咳等表现。这是因为支配吞咽动作的神经或肌肉受到脑血栓影响,导致吞咽反射异常。儿童发生脑血栓相对罕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其吞咽相关神经肌肉发育尚不完善,吞咽功能障碍可能更严重,需要特别的护理来保证营养摄入。有脑血管畸形等基础血管病变的患者,发生脑血栓后更易出现吞咽功能障碍,因为基础血管病变可能使大脑相关区域的神经损伤更严重,进而影响吞咽功能。
误吸风险增加: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容易发生误吸,导致肺炎等并发症。这是因为吞咽时不能正常保护气道,食物或液体进入气管。对于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发生脑血栓后误吸导致肺炎的风险更高,因为其本身呼吸系统功能就较差,误吸后更难清除气道内的异物,容易引发严重的肺部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