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前兆有面部麻木歪斜、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清理解困难、视力模糊丧失、头晕头痛剧烈等表现,其风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及年龄因素,发现前兆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情况,以争取救治时间降低危害。
一、脑中风前兆的常见表现
1.面部症状
突然出现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的情况。例如,患者可能发现自己一侧面部感觉异常,像脸变“僵”了,或者微笑时一侧口角无法正常抬起,这是因为脑部血液循环异常影响了面部神经的正常功能。从神经学角度看,脑中风会导致脑部神经传导受阻,面部神经所受影响就会出现此类面部症状,年龄较大的人群相对更易出现这种前兆,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增加了脑中风风险。
2.肢体症状
一侧肢体突然无力或麻木。比如患者拿东西时突然拿不住,或者一侧肢体感觉像有异物包裹般麻木。这是由于脑部负责肢体运动和感觉的区域供血不足,神经传导受到干扰。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其血管病变基础上更易出现这种肢体前兆症状,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并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有基础病史的人群风险更高。
3.言语症状
说话不清或语言理解困难。患者可能表现为说话含糊不清,或者听不懂别人说的话。这是因为脑部语言中枢相关区域血液供应出现问题,影响了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功能。长期吸烟、酗酒的生活方式会增加血管损伤风险,进而更容易出现言语方面的脑中风前兆,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受生活方式影响,但长期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风险相对突出。
4.视力症状
突然出现单眼或双眼视力模糊、丧失等情况。这是因为脑部视觉中枢相关血管供血异常,影响了视觉信息的传递。有动脉硬化病史的人群,其血管状态本身就不佳,更易在脑中风前出现视力方面的前兆,年龄较大且有动脉硬化的人群需特别留意。
5.头晕头痛症状
突然发生剧烈且不同于以往的头痛,或伴有头晕。原本没有头痛头晕症状的人突然出现严重头痛,或头晕程度较重且持续不缓解,这可能是脑部血管即将发生病变的信号。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稳定,就更容易出现这种头晕头痛的脑中风前兆,高血压患者需密切关注自身血压变化及相关伴随症状。
二、脑中风前兆的风险因素及应对
1.基础疾病相关风险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的血管长期承受高于正常的压力,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容易形成血栓,增加脑中风风险。高血压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控制血压,通过规律服用降压药物等方式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如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等,同时定期监测血压。
糖尿病:糖尿病会使血糖升高,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进而影响脑部血液供应。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控制、运动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来使血糖达标,例如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左右等,同时要关注血管病变情况。
高血脂:高血脂会导致血液中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粥样斑块,狭窄血管,影响脑部供血。高血脂患者要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食物摄入,如动物内脏等,必要时使用降脂药物来降低血脂水平。
2.生活方式相关风险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使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吸烟者应尽快戒烟,戒烟后血管损伤情况会逐渐改善,降低脑中风风险。
酗酒:过量饮酒会使血压升高、血脂紊乱,还会影响凝血功能。有酗酒习惯的人应减少饮酒量,最好能戒酒,以降低脑中风发生的可能性。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易导致体重增加、血脂升高、血压异常等,增加脑中风风险。不同年龄人群都应保持适量运动,如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代谢能力。
3.年龄相关风险
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血管壁逐渐增厚、变硬,容易发生动脉硬化等病变,脑中风风险随之增加。老年人应更加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脑部血管相关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脑中风前兆并采取措施。
三、发现脑中风前兆后的应对措施
1.立即就医
一旦发现自己或身边人出现上述脑中风前兆表现,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快送往附近有救治能力的医院。因为脑中风治疗时间窗很关键,及时就医能争取更多的救治时间,提高预后效果。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要让患者保持安静,避免随意搬动患者,尤其是有呕吐等情况时,要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
2.告知医生相关情况
到达医院后,要向医生详细告知患者出现的前兆症状、症状开始时间、既往基础疾病情况(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生活方式情况(如吸烟、饮酒等)以及年龄等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快速判断病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总之,了解脑中风前兆的相关表现、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非常重要,有助于早期发现脑中风迹象,及时采取措施,降低脑中风的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