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深部微小动脉闭塞致脑组织缺血软化的病症,发病与血管(高血压致小动脉硬化、深穿支动脉易病变)和血液(黏稠度增高)因素相关,有纯运动性轻偏瘫等不同临床表现,可通过头颅CT、MRI诊断,需控制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预防,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等)和康复治疗。
一、定义
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梗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其病变范围一般为2-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为多见。
二、发病机制
血管因素
高血压是导致腔隙性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管壁发生玻璃样变性、纤维化等,管腔狭窄,进而形成血栓导致血管闭塞。例如,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塞的风险比正常血压者高得多。
脑内深穿支动脉是发生腔隙性脑梗塞的主要血管,这些动脉从较大的动脉呈直角发出,承受压力较高的血流冲击,易发生血管病变。
血液因素
血液黏稠度增高时,如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有过多的脂质等成分,会影响血液的流动性,增加血栓形成的概率,从而增加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风险。
三、临床表现
不同部位的表现
纯运动性轻偏瘫:较为常见,表现为一侧面部、上肢及下肢无力,不伴有感觉障碍、视觉障碍等。例如,患者可能出现一侧手臂抬起费力,走路时腿无力等情况,常见于内囊、脑桥等部位的腔隙性梗塞。
纯感觉性卒中:表现为偏身感觉缺失,可伴有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等,多由丘脑腹后核等部位的腔隙性梗塞引起。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病变对侧的轻偏瘫伴有小脑性共济失调,下肢重(足踝部明显),上肢轻,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阳性,常见于脑桥基底部上1/3与下2/3交界处等部位的病变。
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
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长期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发病风险,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酗酒会影响血脂代谢等,高脂饮食易导致高脂血症,这些因素都与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密切相关。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是高危人群,若高血压控制不佳,发病风险显著升高。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见脑内深穿支动脉供血区的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晰的低密度病灶,直径多在10-15毫米。但早期(24小时内)可能显示不清。
头颅MRI:对腔隙性脑梗塞的检出比CT敏感,可发现脑干、小脑等部位的微小病灶,能更早地发现缺血病灶,尤其是在发病数小时内即可发现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的病灶。
五、预防措施
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病史者应严格监测血压,遵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高脂血症:饮食上要减少高脂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必要时遵医嘱服用调脂药物,使血脂水平达标,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2.59mmol/L以下,对于有动脉粥样硬化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控制在1.8mmol/L以下。
改善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吸烟是腔隙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应坚决戒烟;过量饮酒会增加血压、血脂异常等风险,应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合理饮食:保持均衡饮食,控制盐的摄入,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增加富含钾的食物摄入,如香蕉、菠菜等,有助于降低血压。
适量运动:中老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太极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血压、改善血脂代谢等,对预防腔隙性脑梗塞有重要作用。
六、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
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要平稳控制血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因为血压骤降可能会影响脑灌注,加重脑缺血。
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必要时可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
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预防血栓形成。但对于有出血倾向、胃肠道溃疡等患者应慎用。有研究表明,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腔隙性脑梗塞复发的风险。
对于有高脂血症的患者,可使用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不仅能降低血脂,还具有稳定斑块等作用。
康复治疗
在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对于存在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可进行肢体的康复训练,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等,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对于存在语言障碍的患者,可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包括发音训练、语言理解训练等。康复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由专业的康复治疗师进行指导,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