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是常见脑神经疾病,表现为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剧烈疼痛。发病机制有中枢性(痛觉传导异常、神经递质失衡)和周围性(血管压迫)。流行病学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略高,全球分布有差异。临床表现为疼痛部位在三叉神经分布区,性质剧烈突发突止,有扳机点。诊断靠临床表现评估、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需与牙痛、鼻窦炎、舌咽神经痛鉴别。
一、定义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发作的、短暂的、剧烈疼痛。疼痛通常突发突止,性质如电击样、刀割样或撕裂样。
二、发病机制
(一)中枢性机制
1.痛觉传导异常:三叉神经脊束核内神经元的异常放电可能导致痛觉传导的紊乱。研究表明,在三叉神经痛患者中,中枢神经系统对三叉神经传入的痛觉信号的处理出现异常,使得原本普通的刺激也被错误地感知为剧烈疼痛。
2.神经递质失衡:一些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等的失衡可能参与了三叉神经痛的发病。γ-氨基丁酸具有抑制神经元兴奋的作用,当它的含量或功能异常时,神经元容易过度兴奋,从而引发疼痛。
(二)周围性机制
1.血管压迫:目前认为,约80%-90%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由于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所致。常见的是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等血管袢压迫三叉神经根部,长期的血管压迫会导致神经纤维的脱髓鞘改变,使神经纤维之间的电信号发生短路,进而产生异常的神经冲动,引发疼痛。例如,相关的影像学研究发现,在三叉神经痛患者中,存在血管与三叉神经根部密切接触的情况较为常见。
三、流行病学特点
(一)发病年龄
多见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升高,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这可能与随着年龄增长,血管等组织发生退变,更容易出现血管压迫神经等情况有关。
(二)性别差异
一般来说,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但差异不是非常显著。不过,在不同的研究中,具体的性别比例可能会有所不同。女性在更年期等特殊生理阶段,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对神经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可能影响三叉神经痛的发病风险。
(三)人群分布
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病,不同地区的发病率可能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与不同地区的生活环境、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一些研究发现,在某些特定的地域,由于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三叉神经痛的发病率可能相对较高。
四、临床表现
(一)疼痛部位
主要位于一侧面部的三叉神经分布区域,通常涉及上颌支、下颌支或眼支中的一支或多支。疼痛可从面部的某一点开始,逐渐扩散。例如,疼痛可能首先从一侧的口角、鼻翼等部位开始,然后波及整个三叉神经分布区域。
(二)疼痛性质
疼痛极其剧烈,呈突发突止的特点。发作时患者常难以忍受,有的患者形容疼痛如电击、刀割、火烧一样。每次发作持续数秒至1-2分钟不等,然后自行缓解,缓解期可无任何不适。
(三)诱发因素
很多患者存在扳机点,即面部的某些特定部位,如上下唇、鼻翼外侧、舌侧缘等,这些部位受到轻微的刺激,如说话、进食、刷牙、洗脸等,就可诱发疼痛发作。例如,患者在进食时,食物的触碰可能会触发疼痛发作。
五、诊断方法
(一)临床表现评估
医生主要根据患者典型的面部疼痛表现,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质、发作特点以及扳机点等情况进行初步诊断。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疼痛的具体情况,如发作的频率、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等。
(二)神经系统检查
通过对患者进行神经系统的全面检查,包括面部感觉、角膜反射、咀嚼肌功能等方面的检查,以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类似疼痛症状。例如,检查面部感觉时,会用棉签轻触患者面部不同区域,了解其感觉是否正常;检查角膜反射时,观察角膜受到刺激后的反射情况。
(三)影像学检查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为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特别是薄层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MRI可以清晰地显示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血管压迫三叉神经的情况,这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通过MRI检查可以发现是否有小脑上动脉等血管与三叉神经根部紧密接触。
六、鉴别诊断
(一)牙痛
牙痛一般为持续性钝痛,多局限于牙龈部,可通过牙科检查发现牙齿本身的病变,如龋齿、牙髓炎等,而三叉神经痛的疼痛部位、性质等与牙痛有明显区别,牙痛一般不会有扳机点,且疼痛特点与三叉神经痛不同。
(二)鼻窦炎
鼻窦炎引起的疼痛多为持续性胀痛,可伴有鼻塞、流涕等症状,疼痛部位较为固定,且经鼻窦的影像学检查(如鼻窦CT)可发现鼻窦的炎症改变,而三叉神经痛的疼痛特点与之不同。
(三)舌咽神经痛
舌咽神经痛主要表现为咽喉部、扁桃体区及舌根的发作性疼痛,疼痛性质与三叉神经痛相似,但疼痛部位不同。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及进行相关的神经功能检查等可以进行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