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胃痛可能由胃部疾病、胃部以外器官疾病及全身性因素引起。胃部疾病中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不良习惯相关,胃溃疡与幽门螺杆菌、药物、遗传有关;胃部以外器官疾病里胆囊炎、胆结石可致胆囊相关胃痛,胰腺炎会因诱因致胰腺相关胃痛;全身性因素中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等内分泌代谢问题及精神心理因素也会引发经常胃痛。
一、胃部疾病相关原因
1.胃炎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它能在胃内酸性环境中生存,可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据相关研究,约半数以上的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感染,儿童感染后若不及时处理,也会长期困扰导致经常胃痛;成年人中,生活不规律、聚餐频繁等因素会增加感染风险。
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胃炎多见于中老年人,患者体内会产生攻击自身胃黏膜壁细胞的抗体,导致胃酸分泌减少,影响消化功能,进而引发胃痛。这种情况与遗传等自身免疫相关因素有关,不同性别在发病率上可能无明显差异,但随着年龄增长,自身免疫紊乱的概率增加,发病风险升高。
不良饮食习惯:长期暴饮暴食、进食过烫或过冷的食物、过度饮酒、长期大量摄入辛辣刺激性食物等,都会反复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的慢性损伤,导致经常胃痛。年轻人中因工作忙碌经常外卖、饮食不规律的人群,以及老年人中仍保持不良饮食习惯的人群都易受影响。
2.胃溃疡
幽门螺杆菌感染:同样,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发胃溃疡的重要因素。它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使得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自身产生消化作用,形成溃疡。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若感染幽门螺杆菌且未得到有效控制,也可能逐渐发展为胃溃疡;成年人中,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等因素会影响胃的蠕动和胃酸分泌,增加胃溃疡的发病风险,进而导致胃痛反复出现。
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容易诱发胃溃疡,导致胃痛。不同年龄使用此类药物时需注意,老年人肝肾功能相对较弱,使用时更易出现胃黏膜损伤风险;儿童一般不建议使用这类药物,若因病情需要使用,需密切监测胃部情况。
遗传因素:部分胃溃疡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家族中有胃溃疡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不同性别遗传因素对发病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但家族聚集性在有遗传倾向的人群中更易体现,年龄上从儿童到老年人都可能受遗传背景影响。
二、胃部以外器官疾病相关原因
1.胆囊疾病
胆囊炎:胆囊炎发作时,疼痛可能放射到胃部,导致经常胃痛的感觉。胆囊炎的发生与胆结石阻塞胆囊管、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各年龄段都可能患病,女性由于激素等因素影响,发病率相对略高一些;肥胖、高脂肪饮食的人群患病风险增加,年龄增长也会使胆囊功能逐渐减退,发病风险升高。
胆结石:胆结石移动时可能刺激胆管,引起牵涉痛至胃部。长期高脂肪饮食、妊娠次数多等因素会增加胆结石的发生几率。不同年龄人群中,随着年龄增加,胆汁成分改变等因素使胆结石发病风险上升,女性在妊娠相关因素影响下发病风险也有变化。
2.胰腺疾病
胰腺炎:急性胰腺炎或慢性胰腺炎发作时,疼痛可能向胃部放射,导致胃痛。胆道疾病(如胆结石)、酗酒、暴饮暴食等是常见诱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年轻人中因酗酒、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方式患病风险增加;老年人中胆道疾病等基础疾病较多,也易引发胰腺炎进而导致胃部相关疼痛。男性在某些诱因下可能相对更易发病,但无绝对性别差异。
三、全身性因素相关原因
1.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时,身体代谢减缓,胃肠蠕动也会减慢,可能出现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患甲状腺功能减退若未及时治疗,会影响生长发育及胃肠功能;成年人中女性发病率相对略高,随着年龄增长,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进而可能导致经常胃痛。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出现胃轻瘫,导致胃排空延迟,引起胃痛、腹胀等症状。不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都可能出现这种并发症,儿童糖尿病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胃轻瘫也会影响消化;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由于胃肠神经病变等因素,更易出现胃轻瘫相关的胃痛问题,且女性和男性在发病风险上无明显差异,但血糖控制情况对症状影响较大。
2.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长期处于精神压力大、紧张、焦虑或抑郁状态下,会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影响胃的功能,导致胃酸分泌紊乱、胃肠蠕动失调,从而引发经常胃痛。各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受其影响,儿童若长期处于家庭氛围紧张等不良精神环境中,也可能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导致胃痛;成年人中,不同性别在面对精神压力时可能有不同的应对方式,但总体而言,精神心理因素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年龄增长过程中,生活压力等因素叠加会使这种影响更易导致胃痛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