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的检查包括影像学、血液及血管检查。影像学检查中头颅CT可初步筛查,发病24小时后多显低密度灶,儿童需控辐射剂量,老年用含碘对比剂需防肾病;头颅MRI更敏感,早期可现病灶,体内有金属植入物者禁忌。血液检查中血常规助判感染等并发情况,不同年龄指标有差异;凝血功能检查助判凝血风险,不同年龄、特殊时期等有不同情况;血糖检查知高血糖风险,不同年龄、糖尿病患者等有不同关注;血脂检查知高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等有不同影响。血管检查中颈部血管超声可观颈部血管情况,不同年龄有差异;脑血管造影是“金标准”,能显脑血管情况但为有创检查,不同年龄、病史等有不同考量。
一、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
检查意义:是脑血栓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发病早期即可发现梗死灶,表现为低密度影。对于排除脑出血等其他疾病有重要作用。在发病24小时内,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但24小时后大多能显示出低密度梗死灶。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患者,头颅CT都可进行,它能快速提供脑部结构信息。不过,对于一些较小的梗死灶可能早期不易察觉。
特殊人群考虑:儿童进行头颅CT检查时需严格控制辐射剂量,因为儿童对辐射较为敏感,要权衡检查的必要性和辐射风险;老年患者若存在肾功能不全等情况,使用含碘对比剂时需谨慎,防止对比剂肾病的发生。
2.头颅MRI
检查意义:对脑梗死的检出比头颅CT更敏感,尤其是在脑梗死早期,发病数小时内即可发现缺血病灶。能清晰显示脑部的细微结构,对于区分梗死灶的新旧程度等有重要价值。对于怀疑有脑血栓的患者,尤其是早期症状不典型的情况,头颅MRI可作为更优的检查选择。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进行,生活方式对其无特殊影响。但对于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等)的患者则禁忌进行头颅MRI检查。
二、血液检查
1.血常规
检查意义:可了解患者的血细胞情况,如白细胞计数等。感染等情况可能导致白细胞升高,而一些血液系统疾病等也可通过血常规发现异常。对于脑血栓患者,血常规能辅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等并发情况。不同年龄患者血常规指标有一定正常范围差异,儿童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性别对血常规指标影响不大;生活方式一般不直接影响血常规结果,但长期饮酒等可能影响血细胞指标;有血液病史的患者血常规结果需结合病史综合判断。
2.凝血功能检查
检查意义: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等指标。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对于判断是否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导致脑血栓的风险有重要意义。例如,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加脑血栓形成的几率。不同年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有不同的正常范围,儿童凝血功能指标与成人不同;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凝血功能可能有一定变化;长期服用某些影响凝血药物的患者凝血功能会异常;有凝血相关疾病病史的患者凝血功能检查结果需重点关注。
3.血糖、血脂检查
血糖检查意义:检测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高血糖是脑血栓的危险因素之一,了解患者血糖水平有助于评估脑血管病的风险。不同年龄患者血糖正常范围不同,儿童血糖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需通过血糖检查监测;生活方式中高糖饮食等可影响血糖水平;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糖。
血脂检查意义: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高血脂,尤其是高LDL-C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而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栓的重要发病基础。不同年龄患者血脂正常范围不同,儿童血脂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肥胖、高脂饮食等生活方式可导致血脂异常;有高脂血症病史的患者需关注血脂指标变化。
三、血管检查
1.颈部血管超声
检查意义:可观察颈部动脉的内膜厚度、有无斑块形成、斑块的稳定性以及血管狭窄程度等。有助于评估颈部血管的情况,因为颈部动脉是脑供血的重要来源,颈部血管病变可能导致脑血栓形成。不同年龄患者颈部血管超声表现有一定差异,儿童颈部血管相对较细,超声检查时需注意操作规范;性别对颈部血管超声结果影响不大;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等生活方式可加速颈部血管斑块形成;有颈部血管病史的患者需定期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
2.脑血管造影(DSA)
检查意义: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能清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有无狭窄、闭塞、动脉瘤等情况。对于明确脑血栓的病因,如是否存在脑血管畸形、严重的血管狭窄等有重要价值。但该检查是有创检查,有一定风险。不同年龄患者进行DSA检查时需考虑其耐受能力等,儿童进行有创检查需特别谨慎;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情况对该检查无特殊影响;生活方式不影响该检查本身,但检查前需根据患者生活方式评估风险;有出血倾向等病史的患者禁忌进行该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