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可通过合理饮食(控制脂肪、盐分摄入,保证蔬果摄入)、适量运动(选合适方式、循序渐进)、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维持健康范围、关注特殊人群)、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分别管理)、定期体检(常规及特殊人群检查)来预防和管理。
一、合理饮食
1.控制脂肪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如动物油脂、肥肉等,每日膳食中饱和脂肪酸提供的能量应低于总能量的10%。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如橄榄油、鱼油等,其中富含的ω-3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血脂。研究表明,长期摄入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饮食可降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2.限制盐分摄取: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下。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而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例如,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高盐摄入地区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低盐摄入地区。
3.保证蔬果摄入:每日应摄入不少于500克的蔬菜和200克左右的水果。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C、钾、膳食纤维等,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保护血管内皮;钾有助于促进钠的排泄,降低血压;膳食纤维能降低胆固醇水平。
二、适量运动
1.选择合适运动方式:适合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的运动有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以快走为例,速度一般保持在每分钟100-120步,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
2.运动需循序渐进:对于平时缺乏运动的人,运动应从低强度开始逐渐增加强度和时间。比如先从每天快走10分钟开始,逐渐增加到30分钟,同时可结合一些力量训练,如每周2-3次的轻量哑铃训练等,但要避免突然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对心脑血管造成不良影响。
三、戒烟限酒
1.戒烟:吸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小板聚集,升高血压和血液黏稠度。吸烟者应积极戒烟,可通过尼古丁替代疗法(如尼古丁贴片、口香糖等)或寻求戒烟门诊的帮助来实现戒烟目标。
2.限酒: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应超过25克,女性不应超过15克。过量饮酒会使血压升高、血脂紊乱,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例如,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进而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概率。
四、控制体重
1.维持健康体重范围:体质指数(BMI)应保持在18.5-23.9kg/m2之间。计算方法为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超重或肥胖者应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来减轻体重,每减轻5%-10%的体重,有助于改善血压、血脂等指标,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2.关注特殊人群: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应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摄入高热量食物和缺乏运动,预防肥胖的发生,因为儿童期的肥胖可能会延续到成年,增加成年后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对于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在控制体重时要注意运动的安全性,避免因运动不当导致跌倒等意外,可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来维持体重。
五、控制基础疾病
1.高血压管理: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需遵循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同时定期监测血压,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例如,高血压患者可选择ACEI类(如卡托普利)、ARB类(如氯沙坦)等降压药物,这些药物在控制血压的同时,还对心、肾等器官有保护作用。
2.糖尿病管理: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7%以下。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如二甲双胍等降糖药物)来实现血糖的稳定控制。良好的血糖控制可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对心脑血管的损害,因为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3.血脂异常管理:血脂异常患者应根据血脂异常的类型和危险分层来制定治疗目标。例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对于高危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将LDL-C控制在1.8mmol/L以下;对于中危患者,控制在2.6mmol/L以下。可通过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进行调脂治疗,同时结合饮食和运动来改善血脂水平。
六、定期体检
1.常规检查项目: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等检查。成年人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老年人、有家族心脑血管疾病史、肥胖、吸烟等高危人群应更频繁地进行体检,如每半年进行一次相关检查。通过定期体检可以早期发现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或早期病变,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2.特殊人群检查:对于有既往心脑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如曾发生过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应定期进行更详细的检查,如心脏超声、颈动脉超声等,以监测病情的变化,评估血管的状况,及时发现复发或新的病变迹象,调整治疗方案。例如,颈动脉超声可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形成情况,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