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有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色觉异常等症状表现,通过视力检查、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等进行眼部检查,其发生与年龄、全身性疾病、紫外线暴露等相关因素有关,老年人是高发人群,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及紫外线暴露会增加患病风险。
一、症状表现
(一)视力下降
这是白内障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症状。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随着白内障的发展,都会逐渐出现视力模糊的情况。对于儿童来说,可能表现为看东西不如以前清楚,比如原本能清楚看到远处的物体,现在变得模糊;成人则可能发现自己看书、看报等需要更亮的光线,或者原本佩戴合适度数眼镜的人,发现眼镜度数不再合适,视力逐渐下降。这是因为晶状体混浊后,光线透过晶状体到达视网膜的过程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视力减退。
(二)视物模糊
患者会感觉眼前像是有一层雾遮挡,看东西不清晰。这种模糊感会随着白内障的进展而逐渐加重。例如,在明亮的环境下,这种视物模糊的情况可能更加明显。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年轻人患白内障时,可能因为晶状体混浊程度进展相对较快,视物模糊的进展也会相对快一些;老年人可能进展相对缓慢,但最终都会严重影响视力。
(三)色觉异常
白内障患者可能会出现色觉异常的情况。例如,看到的物体颜色不如以往鲜艳,对颜色的分辨能力下降。这是由于晶状体混浊改变了光线的折射和吸收特性,影响了视网膜对颜色的感知。在生活中,可能会发现原本鲜艳的花朵颜色变得暗淡,交通信号灯的颜色也不如以前容易辨别等。
二、眼部检查
(一)视力检查
通过视力表检查患者的远视力和近视力。如果远视力和近视力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就要考虑白内障的可能性。例如,远视力检查时,患者可能只能看到视力表上较靠上的大字体,而近视力检查时,看近处的小字也变得困难。对于儿童,可能需要通过一些儿童视力测试方法,如卡通图案视力测试等,来评估其视力情况。如果儿童的视力低于同年龄段的正常视力范围,就需要进一步排查是否为白内障等眼部疾病。
(二)裂隙灯检查
这是检查白内障非常重要的方法。通过裂隙灯可以清晰地观察晶状体的情况。医生能够看到晶状体是否有混浊以及混浊的部位、范围和程度等。例如,可以看到晶状体皮质是否有点状、片状或块状混浊,核是否有变黄、变棕等情况。通过裂隙灯的检查,可以明确晶状体混浊的具体特征,从而确诊白内障以及判断白内障的严重程度。对于老年人,由于晶状体随着年龄增长本身可能会有一定的生理混浊,但如果通过裂隙灯检查发现混浊影响了视力,就可以诊断为白内障;对于儿童,裂隙灯检查同样可以发现先天性白内障等情况,如晶状体出生时就存在的混浊等。
(三)眼底检查
眼底检查可以了解视网膜、视神经等眼底情况,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视力下降的眼底疾病。虽然白内障主要是晶状体的问题,但通过眼底检查可以辅助诊断白内障。例如,在白内障患者中,眼底可能因为晶状体混浊而观察不太清晰,但如果眼底本身没有明显病变,结合视力下降和晶状体混浊等表现,就更支持白内障的诊断。对于一些患有其他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眼底检查还可以同时排查是否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因为这些并发症也可能导致视力下降,需要与白内障进行鉴别诊断。
三、其他相关因素
(一)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白内障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老年人是白内障的高发人群,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晶状体的代谢发生变化,晶状体蛋白逐渐变性、混浊。一般来说,40岁以上的人群白内障的发生率会明显增加,但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紫外线暴露、某些全身性疾病等,年轻人也可能出现白内障,不过相对老年人来说比例较低。例如,长期从事户外工作、紫外线暴露较多的人群,即使年龄不大,也可能因为紫外线对晶状体的损伤而较早发生白内障。
(二)全身性疾病
一些全身性疾病也与白内障的发生有关。例如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长期高血糖会影响晶状体的代谢,导致晶状体混浊,引发糖尿病性白内障。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患白内障的几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另外,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也可能影响晶状体的血液供应,从而增加白内障的发生风险。对于患有这些全身性疾病的患者,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视力变化,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白内障并进行干预。
(三)紫外线暴露
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会增加白内障的发生风险。紫外线中的短波紫外线会损伤晶状体,导致晶状体混浊。生活在阳光强烈地区的人群,如赤道附近地区的居民,白内障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在日常生活中,长时间户外活动的人,如农民、渔民等,需要注意佩戴防晒的眼镜,以减少紫外线对眼睛的损伤,降低白内障的发生几率。对于儿童来说,由于晶状体相对更脆弱,长时间紫外线暴露可能对其晶状体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增加未来患白内障的风险,所以儿童在户外活动时也应注意眼部的防晒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