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可致心悸心慌,其因是焦虑激活交感神经使应激激素分泌增加。非药物干预有呼吸调节(腹式、深呼吸放松)、认知行为疗法技巧(情绪转移、渐进性肌肉放松);生活方式需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若症状严重经非干预仍频繁影响生活则需及时就医评估并制定治疗方案。
一、明确焦虑症引起心悸心慌的原因
焦虑症患者出现心悸心慌,主要是因为焦虑情绪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体内儿茶酚胺等应激激素分泌增加,进而引起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从而出现心悸心慌症状。例如有研究表明,焦虑状态下患者血液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显著升高,这与心悸心慌的发生密切相关。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呼吸调节
1.腹式呼吸:找一个舒适的姿势坐下或躺下,将一只手放在腹部,另一只手放在胸部。用鼻子慢慢吸气,让腹部隆起,感觉空气充满腹部,持续约3-5秒;然后用嘴巴慢慢呼气,让腹部收缩,持续约3-5秒。重复这个过程,每次进行5-10分钟。这种呼吸方式可以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缓解焦虑带来的心悸心慌。研究发现,长期坚持腹式呼吸的人群,焦虑状态下的心悸心慌症状有所减轻。
2.深呼吸放松法:缓慢而深沉地吸气,使空气充满胸腔,然后再缓慢呼气,重复进行。每次深呼吸的节奏保持均匀,每分钟呼吸次数控制在6-8次左右,每次练习10-15分钟。通过调整呼吸节奏,能够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从而改善心悸心慌。
(二)认知行为疗法相关技巧
1.情绪转移:当出现心悸心慌时,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来缓解。比如进行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像听舒缓的音乐、看轻松的电影、阅读有趣的书籍等。当注意力从焦虑情绪上转移开后,心悸心慌的感觉会有所减轻。例如听古典音乐,研究显示特定类型的古典音乐能够降低人体的应激激素水平,对缓解焦虑相关的心悸心慌有帮助。
2.渐进性肌肉放松:从头到脚依次紧张和放松身体的各个肌肉群。从脸部肌肉开始,先用力紧绷脸部肌肉,持续5-10秒,然后突然放松,感受肌肉放松的感觉;接着依次对颈部、肩部、手臂、胸部、腹部、腿部等肌肉群进行同样的操作。通过肌肉的紧张与放松对比,让身体放松下来,进而缓解焦虑引起的心悸心慌。有临床研究表明,接受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的焦虑症患者,心悸心慌症状的严重程度有所降低。
三、生活方式调整
(一)规律作息
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和起床时间,每天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调节身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稳定情绪,减少焦虑相关的心悸心慌发生。如果存在睡眠障碍,可以通过创建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等方式来改善睡眠。例如,保持卧室温度适宜、黑暗安静,睡前1小时停止使用手机、电脑等发出蓝光的设备,因为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质量。
(二)适度运动
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内啡肽具有类似天然止痛药和情绪调节剂的作用,能够减轻焦虑情绪,从而缓解心悸心慌。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的把握,对于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人有所不同。比如年轻人可以选择较快的慢跑,而老年人则更适合缓慢的快走,运动过程中要根据自身感受调整强度,避免过度劳累加重身体负担。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焦虑症患者
儿童焦虑症引起心悸心慌时,家长要给予更多的陪伴和心理安抚。避免让儿童处于过度紧张的环境中,通过游戏等轻松的方式转移其注意力。例如和儿童一起玩亲子游戏,在游戏过程中缓解儿童的焦虑情绪,从而减轻心悸心慌症状。同时要注意儿童的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避免因生活不规律加重焦虑。
(二)老年焦虑症患者
老年焦虑症患者出现心悸心慌时,要特别关注其身体状况。由于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采取干预措施时要更加谨慎。例如在进行运动时,要选择更温和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同时家属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帮助老年人调整认知,缓解焦虑情绪,对于心悸心慌症状较严重的老年患者,要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三)女性焦虑症患者
女性焦虑症患者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加重焦虑情绪,从而导致心悸心慌更明显。在这个时期要更加注重情绪的调节,可通过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焦虑。同时要注意饮食的调整,避免食用过多刺激性食物,保持饮食的均衡营养。
五、及时就医评估
如果通过非药物干预和生活方式调整后,心悸心慌症状仍然频繁出现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可能会进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以排除心脏本身的器质性病变,然后根据焦虑症的严重程度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如可能会考虑使用抗焦虑药物等,但药物的使用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并且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