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瘤是临床常见甲状腺良性肿瘤,起源于甲状腺滤泡细胞,由碘摄入异常、遗传、放射性接触、内分泌紊乱等致病因引起,有颈部肿块、压迫症状、甲状腺功能异常等表现,通过体格检查、超声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治疗原则为手术治疗或随访观察,儿童、妊娠期女性、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甲状腺瘤是临床常见的甲状腺良性肿瘤,起源于甲状腺滤泡细胞,是甲状腺组织异常增生所形成的团块。
二、病因
1.碘摄入异常:长期碘缺乏或碘过量都可能增加甲状腺瘤的发生风险。例如,在一些碘缺乏地区,甲状腺瘤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而长期大量摄入含碘丰富的食物或药物,也可能干扰甲状腺的正常代谢,诱发甲状腺瘤。
2.遗传因素:部分甲状腺瘤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甲状腺瘤患者,那么其他家庭成员患甲状腺瘤的风险可能会增加。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突变与甲状腺瘤的发生发展相关,这些突变基因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
3.放射性接触:儿童时期头颈部接受过放射性照射,是甲状腺瘤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例如因头部或颈部疾病进行过放射治疗,会使甲状腺细胞受到损伤,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增加甲状腺瘤的发病几率。
4.内分泌紊乱:体内激素水平的失衡也与甲状腺瘤的发生有关。尤其是雌激素,可能会影响甲状腺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女性在青春期、妊娠期、哺乳期等特殊生理时期,体内雌激素水平波动较大,此时甲状腺瘤的发病风险可能相对增高。
三、临床表现
1.颈部肿块:多为患者无意中发现颈部有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可随吞咽上下移动。肿块通常为单发,大小不一,小的肿块如米粒般大小,大的肿块可如鸡蛋甚至更大。
2.压迫症状:当甲状腺瘤较大时,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而出现相应症状。压迫气管时,可引起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急促、喘息等;压迫食管时,可导致吞咽困难,进食时有梗阻感;压迫喉返神经时,会出现声音嘶哑。
3.甲状腺功能异常表现:部分甲状腺瘤可造成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如果是功能自主性甲状腺瘤,患者可能出现多汗、心慌、手抖、消瘦等甲亢症状;而如果甲状腺瘤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则可能有怕冷、乏力、水肿、食欲减退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可初步了解甲状腺肿块的大小、质地、活动度等情况。一般质地较软的肿块良性可能性较大,但也不是绝对的,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
2.超声检查:是诊断甲状腺瘤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甲状腺肿块的形态、大小、数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还能判断肿块是囊性、实性还是囊实性,对甲状腺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例如,甲状腺瘤在超声下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或等回声结节。
3.甲状腺功能检查:通过测定甲状腺激素(如T3、T4、TSH等)水平,了解甲状腺的功能状态,判断是否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有助于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4.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是一种相对准确的定性诊断方法。医生用细针穿刺甲状腺肿块,抽取细胞进行涂片、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判断肿块是良性还是恶性。其诊断的准确率较高,但也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五、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是甲状腺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确诊的甲状腺瘤,一般建议手术切除,尤其是当肿块较大出现压迫症状、怀疑有恶性可能或影响美观时。手术方式包括甲状腺腺瘤切除术等,医生会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2.随访观察:对于一些较小的、无症状的甲状腺瘤,且经评估良性可能性较大的患者,可以选择随访观察。定期进行超声等检查,监测肿块的大小、形态等变化。如果在随访过程中发现肿块明显增大或出现可疑恶性征象,则需要及时手术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甲状腺瘤相对少见,但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甲状腺瘤的处理需要更加谨慎。儿童甲状腺瘤如果发现后,应尽早评估,因为儿童甲状腺组织对射线敏感,手术时要尽量减少对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的损伤,同时要密切关注术后甲状腺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等问题。
2.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发现甲状腺瘤时,需要综合考虑妊娠阶段、肿块情况等因素。如果肿块较小且无明显症状,可在密切监测下观察,待分娩后再根据情况处理;如果肿块较大或有可疑恶性表现,需要与患者充分沟通,权衡手术对妊娠和胎儿的影响后再决定是否手术。因为手术可能会对妊娠造成一定影响,如引起流产、早产等,但如果不及时手术,肿块增大可能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3.老年人:老年人甲状腺瘤的处理要根据患者的全身状况、健康预期寿命等综合判断。如果老年人身体状况较差,存在多种基础疾病,甲状腺瘤为良性且无明显症状,可选择随访观察;如果甲状腺瘤有恶性倾向或出现压迫等症状,则需要评估手术风险后再决定是否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