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炎的病因包括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感染因素有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病毒(轮状病毒、腺病毒)、寄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血吸虫)感染;非感染因素包括理化因素刺激(长期腹泻、长期便秘、放射性损伤、化学药物刺激)、免疫因素(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直肠)以及遗传、环境等其他因素。
痢疾杆菌:志贺菌属的痢疾杆菌可引发直肠炎症。例如,志贺菌侵袭直肠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炎症改变。在卫生条件较差、饮用水被污染的地区,人群感染痢疾杆菌的风险较高,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且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受到影响。
大肠杆菌:某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可引起直肠感染性炎症。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肠道内的大肠杆菌可能过度繁殖并侵袭直肠黏膜。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的人群,肠道菌群失调,大肠杆菌等条件致病菌容易滋生,增加直肠炎发生风险。
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主要感染婴幼儿,可引起腹泻,进而导致直肠炎症。轮状病毒通过侵犯肠道黏膜,尤其是直肠和结肠黏膜,引起黏膜的炎症反应。在托幼机构等儿童密集场所,轮状病毒容易传播,造成婴幼儿直肠炎的聚集性发生。
腺病毒:腺病毒感染也可能累及直肠,引发直肠炎症。腺病毒感染可引起呼吸道、胃肠道等多系统症状,对于儿童来说,腺病毒导致的胃肠道感染中直肠炎并不少见,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
寄生虫感染:
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阿米巴滋养体可侵犯直肠黏膜,引起直肠炎。在卫生条件落后、水源被污染的地区较为常见。人体摄入被阿米巴原虫污染的食物或水后,滋养体侵入直肠黏膜,导致黏膜溃疡、出血等炎症表现,慢性感染可使直肠黏膜出现增生等改变。
血吸虫:血吸虫寄生在人体门静脉系统,其虫卵可沉积在直肠黏膜下,引起免疫反应和炎症。在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群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后,尾蚴侵入人体并发育为成虫,虫卵沉积在直肠等部位,引发直肠炎,长期感染可能导致直肠黏膜的纤维化等病变。
非感染因素
理化因素刺激:
长期腹泻:频繁的腹泻使肠道内容物,尤其是一些刺激性物质频繁刺激直肠黏膜。例如,炎症性肠病患者常伴有长期腹泻,肠道内的炎性介质、未消化的食物残渣等不断刺激直肠,导致直肠黏膜反复受损,引发直肠炎。儿童长期腹泻可能与食物过敏、乳糖不耐受等有关,如牛奶蛋白过敏的儿童,食用含牛奶的食物后出现腹泻,长期刺激直肠可致直肠炎。
长期便秘:干结的粪便在直肠内停留时间过长,对直肠黏膜产生机械性损伤,同时粪便中的有害物质持续刺激直肠黏膜,容易引发直肠炎。老年人由于胃肠蠕动功能减弱,容易出现便秘,是直肠炎的高发人群之一;儿童若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饮水少等也可能导致便秘,增加直肠炎风险。
放射性损伤:盆腔部位恶性肿瘤进行放射治疗时,直肠容易受到射线的照射而发生炎症。例如,宫颈癌、前列腺癌等患者在放疗过程中,直肠黏膜受到辐射损伤,出现充血、水肿、溃疡等炎症改变。放疗引起的直肠炎可能在放疗期间就出现,也可能在放疗结束后一段时间才逐渐显现,且恢复较为缓慢。
化学药物刺激:长期服用某些刺激性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药物可直接刺激直肠黏膜,导致直肠炎症。一些化疗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也可能对直肠黏膜造成损伤,引起直肠炎。对于有基础疾病需要长期服药的人群,如老年人患有心血管疾病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时,要密切关注直肠黏膜情况,儿童一般较少使用此类可能导致直肠炎的药物,但如果有特殊情况使用时也需谨慎评估风险。
免疫因素:
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其病因与免疫因素密切相关。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异常,攻击直肠和结肠黏膜,导致慢性炎症持续存在。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肠道黏膜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引发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表现为直肠黏膜的充血、糜烂、溃疡等改变,病情容易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儿童患溃疡性结肠炎相对较少,但也有报道,其发病可能与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有关,免疫紊乱是关键因素之一。
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直肠:如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虽然主要累及关节,但也可能出现肠道黏膜的免疫损伤,导致直肠炎。自身抗体攻击肠道黏膜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其发病机制涉及复杂的免疫调节异常,患者除了关节症状外,可能出现腹痛、腹泻、直肠出血等直肠炎相关表现。
其他因素:
遗传因素:某些直肠炎的发生与遗传有关。例如,溃疡性结肠炎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家族中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人群,其发病风险相对较高。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免疫系统的发育和调节等方面,使个体更容易发生肠道免疫紊乱相关的直肠炎症。
环境因素: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压力大的状态可能影响肠道的免疫功能和胃肠蠕动等,增加直肠炎的发生风险。此外,空气污染、化学物质暴露等环境因素也可能对直肠黏膜产生不良影响,虽然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环境因素与直肠炎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