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手术包括术前准备、手术过程和术后护理。术前要进行眼部和全身检查;手术采用表面联合局部浸润麻醉,制作角膜切口、撕囊、粉碎吸出晶状体核、植入人工晶状体、缝合切口;术后需眼部护理和视力观察,用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眼药水,注意眼部卫生,观察视力恢复并定期复查。
一、术前准备
1.眼部检查
患者需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包括视力、眼压、散瞳后的眼底检查等。视力检查可以明确患者白内障对视力的影响程度;眼压检查是为了排除青光眼等眼压异常的情况,因为眼压异常可能会影响手术的安全性和术后恢复;散瞳后的眼底检查能了解视网膜、视神经等眼底情况,因为白内障手术是针对晶状体,但是眼底病变也可能影响术后视力恢复,不同年龄、病史的患者眼部情况不同,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不同程度的眼底退行性病变,需要更仔细评估。
同时还会进行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等检查,以计算人工晶状体的度数,确保术后能有合适的视力矫正效果,不同年龄的患者眼轴长度等参数不同,对于儿童患者,眼轴还在发育中,检查时需要更谨慎操作。
2.全身准备
患者需要进行全身状况评估,包括心肺功能等检查,因为手术需要在麻醉下进行,心肺功能不佳可能增加手术风险。有慢性病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需要将病情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例如高血压患者需要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收缩压<160mmHg,舒张压<100mmHg)才能进行手术;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血糖,空腹血糖一般建议控制在8mmol/L以下,以降低手术感染等风险,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肥胖、有吸烟史等,全身状况评估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对手术风险的影响,肥胖患者可能存在心肺功能负担加重等情况,吸烟患者可能影响眼部血液供应。
二、手术过程
1.麻醉
一般采用表面麻醉联合局部浸润麻醉。表面麻醉是通过滴入麻醉眼药水,使角膜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是在眼球周围注射麻醉药物,以减轻手术中的疼痛感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难以配合,可能需要全身麻醉,但全身麻醉有一定风险,需要严格评估患儿的全身状况,包括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确保能安全实施全身麻醉。
2.制作角膜切口
医生会使用角膜刀等器械在角膜上制作一个微小的切口,切口的位置、大小等根据手术方式(如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或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等)而定。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切口一般较小,约2-3mm,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切口相对稍大一些,不同年龄的患者角膜厚度等不同,制作切口时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
3.撕囊
用撕囊镊等器械将晶状体前囊膜环形撕开,撕囊的大小要合适,一般要比晶状体核稍大一些,这样有利于后续晶状体核的取出和人工晶状体的植入。不同患者晶状体情况不同,例如患有过熟期白内障的患者,晶状体核较硬,撕囊时需要更加小心操作。
4.粉碎并吸出晶状体核
如果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会通过超声乳化仪的探头将晶状体核粉碎成乳糜状,然后通过吸管将其吸出;如果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则是将晶状体核完整取出。超声乳化过程中需要精确控制超声能量等参数,以避免损伤周围眼部组织,不同年龄患者眼部组织的耐受性不同,儿童眼部组织更娇嫩,操作时要更加轻柔。
5.植入人工晶状体
将折叠好的人工晶状体通过切口植入到晶状体囊袋内,然后调整人工晶状体的位置,使其居中,以保证术后良好的视力。人工晶状体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眼部情况、年龄、用眼需求等综合考虑,例如年轻患者可能需要选择可调节人工晶状体以满足远近距离的视力需求,而老年患者可能选择单焦点人工晶状体即可。
6.缝合切口
手术切口一般不需要缝合,可自行闭合,或者用很细的缝线进行缝合,具体根据手术方式和切口情况而定。
三、术后护理
1.眼部护理
术后需要使用抗生素眼药水和糖皮质激素眼药水,预防感染和减轻炎症反应。抗生素眼药水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等,糖皮质激素眼药水如氟米龙滴眼液等。不同年龄患者使用眼药水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频率,儿童患者用药量要根据体重等计算,且要避免药物进入口腔等引起不适。
患者需要注意眼部卫生,避免用手揉眼,防止感染。术后初期要避免剧烈运动、低头弯腰等动作,防止眼压升高影响伤口愈合。
2.视力观察
术后需要密切观察视力恢复情况,不同患者视力恢复速度不同,一般术后第一天视力会有一定程度提高,但完全稳定可能需要数周时间。对于有其他眼部病史的患者,如曾有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可能会受到眼底病变的影响,需要进一步观察眼底情况。
定期复查,包括视力、眼压、眼部检查等,一般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等需要复查,根据复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例如眼压异常升高时需要及时处理,避免对视神经造成损伤。
白内障手术是一个较为成熟的手术,但不同患者由于年龄、全身状况、眼部情况等不同,手术过程和术后恢复会有一定差异,需要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操作和护理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