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过速指心率超正常范围,分窦性、室上性、室性等类型,有不同特点与症状表现,可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诊断,生理性因素引起的一般无需特殊治疗,病理性因素引起的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可尝试刺激迷走神经等方法,室性心动过速需及时处理。
一、心动过速的定义
心动过速是指心率超过了正常范围的心跳频率。成年人正常窦性心律的频率一般为60-100次/分钟,当心率超过100次/分钟时,就可被认为存在心动过速的情况。不过,不同年龄阶段的正常心率范围有所差异,例如儿童的心率相对较快,新生儿心率可在120-140次/分钟,1岁以内婴儿心率多在110-130次/分钟,1-3岁幼儿心率一般在100-120次/分钟,3-7岁儿童心率约为80-100次/分钟,7岁以上儿童心率接近成年人的正常范围(60-100次/分钟)。
二、心动过速的分类及特点
(一)窦性心动过速
特点:起源于窦房结的心动过速,其心率逐渐开始和结束。常见于生理性情况,如运动、情绪激动、饮酒、喝浓茶或咖啡后;也可见于病理性情况,如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力衰竭等。在儿童中,发热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较为常见的原因,体温每升高1℃,心率大约会增加10-15次/分钟。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儿童,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更容易出现窦性心动过速的情况,且可能提示病情有变化。
(二)室上性心动过速
特点: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的心动过速,心率通常较快且规则,可突然发作和突然终止。在儿童中较为常见,部分患儿可能有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的基础,如预激综合征患儿容易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可能会导致儿童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等表现,需要及时处理。
(三)室性心动过速
特点:起源于心室的心动过速,相对较少见,但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在儿童中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术后、遗传性心律失常等有关。室性心动过速可导致心脏泵血功能急剧下降,严重时可引起晕厥、休克甚至猝死,需要紧急处理。
三、心动过速的症状表现
一般症状: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悸,即自己能明显感觉到心跳;还可能出现胸闷、气短的情况,严重时会影响呼吸功能。对于儿童来说,除了上述表现外,还可能出现喂养困难(婴儿)、哭闹不安等情况,因为心动过速影响了孩子的身体舒适度和正常的生理活动。
不同人群的差异表现:在老年人中,心动过速可能会加重原有的心血管疾病症状,如本身有冠心病的老年人出现心动过速时,可能会使心绞痛发作频率增加;而对于儿童,由于其身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心动过速可能会更快地影响到全身的血液供应,导致更明显的不适症状。
四、心动过速的诊断方法
(一)心电图检查
作用:是诊断心动过速最重要的检查方法。通过心电图可以明确心动过速的类型,例如窦性心动过速时心电图表现为P波规律出现,频率超过100次/分钟;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心电图表现为快速、规则的QRS波群,频率多在150-250次/分钟;室性心动过速时心电图表现为宽大畸形的QRS波群,频率多在100-250次/分钟。对于儿童进行心电图检查时,要确保电极放置正确,以获得准确的心电图结果。
(二)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
作用: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发现间歇性发作的心动过速。对于一些症状不频繁发作的患者,Holter检查能够提供更全面的心脏电活动信息,帮助医生明确心动过速的发作规律和特点。在儿童进行Holter监测时,要注意电极的固定,避免孩子因活动导致电极脱落影响监测结果。
五、心动过速的治疗原则
(一)生理性因素引起的心动过速
处理方法:对于由运动、情绪激动等生理性因素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休息、平复情绪后心率可逐渐恢复正常。例如儿童因玩耍后出现的窦性心动过速,让孩子安静休息一段时间后,心率通常会下降至正常范围。
(二)病理性因素引起的心动过速
针对原发病治疗:如果是由发热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需要积极进行退热治疗,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或药物降温(如儿童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药),随着体温恢复正常,心率也会逐渐恢复。对于由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的心动过速,可能需要根据病情进行手术治疗等针对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措施。对于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可采用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尝试终止发作,如让患儿深呼吸后屏气、按压眼球(需谨慎,儿童要注意力度)、压迫颈动脉窦(儿童一般不建议采用此方法,因为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心率减慢等不良反应)等,但如果刺激迷走神经无效或心动过速发作频繁、症状严重,则需要药物治疗或进行射频消融等介入治疗。对于室性心动过速,需要及时进行治疗,可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利多卡因等,但儿童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需要非常谨慎,因为药物可能会有较明显的不良反应,严重的室性心动过速可能需要进行电复律等紧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