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类型,由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发病相对进展慢,早期CT可能无明显异常,MRI更敏感,治疗强调早期溶栓等;脑卒中包括缺血性(脑梗塞)和出血性,出血性因脑血管破裂出血致脑组织损伤,起病急,CT可即刻显示高密度出血病灶,治疗原则与脑梗塞不同,不同人群发病风险等有差异,出现疑似症状需尽快就医。
一、定义与范畴
脑梗塞:脑梗塞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常见类型,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脑动脉主干或分支动脉管腔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使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从而产生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血管壁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血液成分改变(如高凝状态)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如血压过低)等。
脑卒中: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就是脑梗塞,出血性脑卒中则是因脑血管破裂出血导致,如脑出血等。
二、病理机制差异
脑梗塞:多因血管内血栓形成等原因使脑血管阻塞,造成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例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等聚集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导致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失去血液供应,进而发生细胞变性、坏死等病理改变。其病理过程中,早期可能有脑组织的水肿等变化,随着时间推移,坏死组织逐渐被吸收,形成软化灶等。
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脑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到脑组织内,压迫周围脑组织。常见原因有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血管壁弹性降低,当血压突然升高时,血管破裂出血;另外,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也可导致出血。出血后形成血肿,血肿会引起局部脑组织受压、脑水肿等,对神经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三、临床表现区别
脑梗塞:症状相对进展较慢,多在安静状态下或睡眠中发病。常见症状有偏瘫(一侧肢体无力)、偏身感觉障碍(一侧身体感觉减退等)、言语不利、口角歪斜等。如果是大面积脑梗塞,可能迅速出现意识障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形成,危及生命。例如大脑中动脉闭塞引起的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可能很快出现严重的意识障碍,伴有频繁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
出血性脑卒中:往往起病较急,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常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表现。由于出血部位和出血量不同,症状也有差异。如果是基底节区脑出血,常见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同向性偏盲等,同时可能伴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大量脑出血时,患者迅速出现昏迷,双侧瞳孔不等大等脑疝表现。
四、影像学检查特点
脑梗塞:在发病早期,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一般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对脑梗塞的检出更为敏感,在发病数小时内即可发现脑缺血病灶,早期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例如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脑梗塞发病后数分钟内就能发现缺血病变,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出血性脑卒中:头颅CT是首选检查方法,发病后即刻可显示高密度的出血病灶,根据出血量的多少,病灶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高密度影。MRI也可用于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在急性期T1加权像可能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加权像呈低信号,亚急性期和慢性期信号会有相应变化。
五、治疗原则差异
脑梗塞:强调早期溶栓、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脑水肿等治疗。如果在发病时间窗内(一般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时间窗为4.5小时内,动脉溶栓时间窗可适当延长),符合溶栓指征,可使用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等)。同时可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改善脑循环药物(如丁苯酞等),对于有脑水肿的患者,使用脱水降颅压药物(如甘露醇等)。在病情稳定后,早期进行康复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出血性脑卒中:治疗原则主要是防止再出血、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维持生命体征等。对于出血量较小、病情稳定的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如绝对卧床休息、控制血压、使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等)、脱水降颅压等。对于出血量较大、有脑疝形成倾向的患者,多需进行手术治疗,如去骨瓣减压术、血肿清除术等。
不同年龄段、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脑梗塞和脑卒中的发病风险、临床表现及治疗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例如,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无论是脑梗塞还是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都较高;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原因,更易发生脑卒中;男性和女性在一些危险因素的暴露上可能有差异,如男性可能更多有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而女性可能在更年期等特殊时期有激素变化等影响脑卒中风险。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应更密切监测血压等指标,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一旦出现疑似脑卒中的症状,应尽快就医,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改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