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便出血块可能由肠道感染性疾病(如细菌、病毒感染)、肠道非感染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其他因素(如肠道血管性疾病、全身性疾病累及肠道)引起,需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诊断,不同人群(儿童、老年人、女性)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要防脱水、谨慎用药,老年人需警惕肠道肿瘤等并告知基础病史,女性要说明月经等情况并配合治疗。
一、可能的原因
(一)肠道感染性疾病
1.细菌感染:
例如志贺菌属感染引起的细菌性痢疾,患者多有不洁饮食史,除了腹泻便出血块外,还常伴有发热、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研究表明,志贺菌可侵袭肠道黏膜,导致黏膜炎症、溃疡,从而引起出血。
大肠杆菌O157:H7感染也是常见原因之一,患者会出现剧烈腹泻,开始为水样便,后转为血性便,可伴有腹痛,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溶血尿毒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尤其在儿童中需高度重视,因为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感染后更易出现严重情况。
2.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感染多见于婴幼儿,可引起腹泻,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严重时可出现便中带血块的情况。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影响肠道的吸收功能,导致肠道黏膜损伤出血。
诺如病毒感染也较为常见,患者会有腹泻、呕吐等症状,腹泻物可能带有血块,诺如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在学校、社区等人群密集场所易暴发流行。
(二)肠道非感染性疾病
1.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可累及胃肠道的任何部位,表现为腹痛、腹泻,粪便多为糊状,可有血便。其发病机制与免疫异常有关,肠道黏膜出现慢性炎症、溃疡,导致出血。患者病情呈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不同年龄均可发病,但青壮年相对多见。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典型症状为腹泻、黏液脓血便,也可出现便中带血块的情况。发病与免疫、遗传等因素相关,好发于20-40岁人群,儿童患者相对较少,但也有报道。
2.肠道肿瘤
结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患者可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与便秘交替、便血等症状,便血可为鲜血或暗红色血块,还可伴有腹痛、腹部肿块、消瘦等表现。肿瘤生长过程中侵犯肠道血管,导致出血。
直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当息肉较大或位置较低时,排便时可摩擦息肉表面,引起出血,表现为大便表面带血,有时可出现便中混有血块的情况。儿童也可能出现直肠息肉,多为良性,但也需及时处理。
(三)其他因素
1.肠道血管性疾病
缺血性肠炎:多见于老年人,常因肠道血管狭窄、栓塞等导致肠道缺血,引起腹泻、便血。患者多有心血管疾病史,如房颤、动脉硬化等,在进食后可能诱发肠道缺血事件,导致肠道黏膜损伤出血。
血管畸形:肠道存在先天性血管畸形时,也可出现出血情况,表现为间断性的腹泻便出血块,可通过肠镜等检查发现异常血管。
2.全身性疾病累及肠道
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可出现肠道出血,表现为腹泻便出血块。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也可能出现凝血异常和感染等情况,进而引起肠道出血。
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可累及肠道,导致肠道黏膜炎症、溃疡,出现腹泻、便血等症状。这类患者多有自身免疫紊乱的表现,除肠道症状外,还可能有皮肤、关节等多系统受累的表现。
二、就医建议
当出现腹泻便出血块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一般会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包括饮食情况、既往病史等,然后进行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情况。进一步可能会安排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了解白细胞、血小板等情况)、粪便常规+潜血(明确是否有出血及感染情况),还可能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CT等,对于肠道病变的诊断,结肠镜检查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发现病变并可取活检明确性质。
三、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出现腹泻便出血块时,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儿童可能因腹泻导致脱水,要注意补充水分。儿童肠道相对娇嫩,感染性疾病较为常见,如轮状病毒感染等,家长应注意儿童的饮食卫生,避免儿童接触不洁食物。同时,儿童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尽快带儿童到儿科就诊,因为儿童病情变化较快,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二)老年人
老年人出现腹泻便出血块时,需警惕肠道肿瘤等疾病。老年人多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就医过程中要告知医生既往病史,以便医生全面评估病情。老年人肠道功能相对较弱,感染性疾病也较常见,同时要注意老年人可能因腹泻出现电解质紊乱等情况,需密切监测电解质水平。
(三)女性
女性出现腹泻便出血块时,要考虑是否与特殊生理期、妇科疾病累及肠道等情况相关,但相对来说肠道本身疾病仍是主要考虑方面。在就医时要向医生详细说明月经情况等,以帮助医生鉴别诊断。同时,女性在患病期间要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检查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