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炎的病因包括应激因素(严重创伤、大手术、颅内病变等致机体应激引发胃黏膜问题)、药物因素(非甾体抗炎药、抗肿瘤药物、抗生素等通过不同机制损伤胃黏膜)、酒精因素(乙醇直接刺激破坏胃黏膜屏障致炎症改变)、感染因素(细菌如幽门螺杆菌等、病毒如流感病毒等感染引起胃黏膜急性炎症)、其他因素(饮食不当、十二指肠-胃反流等损伤胃黏膜引发急性胃炎)。
一、应激因素
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颅脑外伤等严重创伤情况下,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会引起胃黏膜的应激性溃疡等急性胃炎表现。例如,严重烧伤患者由于烧伤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可影响胃黏膜的血液供应和屏障功能,从而引发急性胃炎。
大手术:大型手术会使患者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手术创伤以及术后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可能影响胃的正常功能。比如,腹部大手术可能会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等机制,导致胃黏膜的血流减少、胃酸分泌异常等,进而引发急性胃炎。
颅内病变:如脑出血、脑梗死等颅内病变,可通过神经反射影响胃肠道的功能。颅内病变导致的颅内压升高,可能会通过自主神经调节,引起胃黏膜血管痉挛,胃黏膜缺血缺氧,导致急性胃炎的发生。
二、药物因素
非甾体抗炎药:像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这类药物会抑制环氧合酶(COX)的活性,而环氧合酶分为COX-1和COX-2,其中COX-1参与胃黏膜的保护机制,抑制COX-1会使胃黏膜前列腺素合成减少,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从而引起胃黏膜的炎症、糜烂甚至溃疡等急性胃炎表现。不同人群对非甾体抗炎药引起急性胃炎的易感性可能不同,老年人由于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且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发生急性胃炎的风险相对更高。
抗肿瘤药物:某些抗肿瘤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急性胃炎。例如,化疗药物可能通过直接的细胞毒性作用损伤胃黏膜细胞,或者通过引起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影响胃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引发急性胃炎。不同的抗肿瘤药物引发急性胃炎的机制可能有所差异,而且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使用抗肿瘤药物时,发生急性胃炎的情况也会因个体差异而不同。
抗生素:部分抗生素在使用后可能导致急性胃炎。比如,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可能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影响胃的微生态环境,导致胃黏膜的炎症反应。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引起急性胃炎的概率和机制可能不同,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使用抗生素时更需要关注是否出现急性胃炎等不良反应,因为儿童的胃肠道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可能与成人不同。
三、酒精因素
乙醇的直接刺激:酒精(乙醇)进入人体后,会直接刺激胃黏膜。乙醇能够破坏胃黏膜的脂蛋白层,削弱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使胃酸容易反渗,损伤胃黏膜组织,引起胃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等急性炎症改变。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发生急性胃炎的风险明显高于偶尔饮酒或不饮酒的人群。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酒精对胃黏膜的损伤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年轻人相对来说可能在短时间内大量饮酒后更容易出现急性胃炎的症状,而老年人由于胃黏膜本身的修复能力下降等因素,即使少量饮酒也可能增加急性胃炎的发生风险。
四、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较为常见的引起胃炎的细菌,但一般幽门螺杆菌感染多引起慢性炎症,不过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导致急性胃炎的发作。此外,一些其他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感染,可通过食物污染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胃黏膜的急性炎症。例如,食用了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食物后,细菌在胃内繁殖,释放毒素,损伤胃黏膜,导致急性胃炎。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对细菌感染的易感性可能不同,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而引发急性胃炎。
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肠道病毒等感染人体后,可能会累及胃肠道,引起胃黏膜的急性炎症。病毒感染机体后,可通过血液循环或直接侵犯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出现炎症反应。不同季节病毒感染的流行情况不同,在流感高发季节,人群感染流感病毒后发生急性胃炎的概率可能会增加,对于老年人、儿童等免疫力相对较低的人群,感染病毒后更需要注意观察是否出现急性胃炎的相关症状。
五、其他因素
饮食因素:过冷、过热、过于粗糙的食物,以及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都可能损伤胃黏膜,引起急性胃炎。比如,长期食用过烫的食物,会反复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的慢性损伤,在某些诱因下可能引发急性胃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饮食规律和习惯不同,长期有不良饮食习惯的人群发生急性胃炎的风险较高。
十二指肠-胃反流:十二指肠内容物,如胆汁、胰液等反流入胃,其中的胆汁酸等物质会损伤胃黏膜,导致胃黏膜的炎症、糜烂等改变,引起急性胃炎。这种情况在一些患有胃肠道疾病导致胃肠动力异常的人群中较为常见,例如患有胃-幽门-十二指肠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十二指肠-胃反流,进而引发急性胃炎。不同年龄人群的胃肠动力情况不同,老年人由于胃肠蠕动功能减弱等原因,相对更容易发生十二指肠-胃反流相关的急性胃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