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病因有炎症刺激、遗传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多数无症状,部分有消化不良、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通过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诊断,可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切除后需定期随访。
一、胃息肉的定义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通常是在胃镜检查中被发现。它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病变,可分为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不同类型。
二、胃息肉的病因
1.炎症刺激:长期的慢性胃炎等胃部炎症可能导致胃黏膜反复修复,进而引发息肉。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炎症持续存在会增加胃息肉的发生风险。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若有长期胃部炎症未得到有效控制,都可能受此影响。对于儿童,若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胃炎,也需关注胃息肉的潜在风险;而老年人本身胃肠功能减弱,炎症更易慢性化,也可能成为胃息肉的诱因之一。
2.遗传因素:某些遗传综合征可能与胃息肉的发生相关。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特定的基因突变,会显著增加胃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几率。不同性别在遗传易感性上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家族中有相关遗传病史的人群需格外警惕。
3.不良生活方式
饮食:长期高盐、高脂饮食,以及过多摄入腌制、烟熏食物等,会对胃黏膜产生不良刺激,增加胃息肉发生风险。比如长期大量食用腌制咸菜的人群,胃黏膜经常受到高盐等物质刺激,易引发胃黏膜病变形成息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应酬频繁、饮食不规律不健康的人群,相比饮食清淡规律的人群,胃息肉发生概率更高。
吸烟饮酒:吸烟产生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以及过量饮酒都会损伤胃黏膜,影响胃黏膜的正常代谢和修复,从而促进胃息肉的形成。吸烟者和长期大量饮酒者,胃黏膜长期处于受损状态,胃息肉的发病风险较不吸烟不饮酒者明显升高。
三、胃息肉的临床表现
1.多数无症状:很多胃息肉患者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是在因其他胃部疾病做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例如,因胃痛、胃胀等做胃镜,结果发现同时存在胃息肉。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儿童若因其他胃肠不适做胃镜也可能发现无症状的胃息肉;老年人常规体检做胃镜时也可能发现无症状的胃息肉。
2.部分有症状
消化不良:表现为上腹部饱胀、嗳气、食欲不振等。比如出现进食后上腹部胀满,感觉食物不易消化,频繁嗳气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消化不良表现可能相似,但老年人可能同时伴有胃肠功能减退,症状相对更明显;儿童若出现消化不良,需考虑是否有胃息肉等胃部病变,但相对较少见。
上消化道出血:少数较大的息肉可能引起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严重时可能出现呕血。如果胃息肉表面糜烂、溃疡,就可能导致出血。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但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出血后可能更难自行止血;儿童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则需高度重视,胃息肉是可能的病因之一。
四、胃息肉的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息肉的主要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清晰看到息肉的大小、形态、部位等。在胃镜下还可以对息肉进行初步的判断,比如观察息肉表面是否光滑、有无蒂等。不同年龄的患者都可以进行胃镜检查,儿童进行胃镜检查需在麻醉等安全保障下进行,医生会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和检查操作;老年人进行胃镜检查时需评估心肺功能等,确保检查安全。
2.病理活检:在胃镜检查发现息肉时,通常会取部分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息肉的性质是增生性还是腺瘤性等。病理活检对于区分息肉的良恶性非常重要,增生性息肉一般多为良性,而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癌变倾向。不同年龄的患者取病理组织的操作基本类似,但儿童取组织时要更加轻柔,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老年人取组织后要密切观察是否有出血等并发症。
五、胃息肉的治疗
1.内镜下治疗
高频电凝切除法:对于较小的有蒂息肉,可通过高频电凝设备将息肉切除。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息肉组织凝固坏死,从而达到切除目的。不同年龄的患者都可采用此方法,但儿童要严格控制电流等参数,避免对儿童造成过度损伤;老年人身体状况相对复杂,要评估心功能等情况,确保手术安全。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适用于较大的无蒂息肉等情况。通过注射生理盐水等使病变黏膜与下层组织分离,然后用圈套器等将息肉切除。该方法对于不同年龄患者的操作原理相同,但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操作力度和相关参数。
2.手术治疗:对于少数恶变倾向高的息肉或内镜下切除困难的息肉,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六、胃息肉的随访
胃息肉切除后需要定期进行胃镜随访,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患者。通过定期随访可以观察胃内是否有新的息肉生长以及切除部位是否有复发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的随访间隔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良性的增生性息肉切除后可适当延长随访间隔;腺瘤性息肉切除后随访间隔相对较短。老年人由于复发等风险可能需要更密切的随访;儿童胃息肉相对少见,随访方案需根据具体病情由医生制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