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有循经触诊与理筋、穴位刺激经筋法、运动导引经筋法几种方式,其中循经触诊与理筋通过触诊经筋异常部位并理筋改善气血运行,需考虑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因素;穴位刺激经筋法利用经筋与穴位联系,通过针刺、艾灸等刺激经筋调节气血,要考虑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因素影响;运动导引经筋法通过特定运动导引拉伸活动经筋促进恢复,也需依据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因素制定个性化方案。
1.循经触诊与理筋
操作原理:通过在人体体表的经筋循行部位进行触诊,发现筋结、筋聚等异常病变部位,然后采用理筋手法,如揉、按、弹拨等,来松解经筋的粘连、挛缩等问题。中风后遗症患者由于气血运行不畅,经筋可能出现阻滞,通过循经触诊发现问题后进行理筋,可以改善经筋的气血运行。例如,中风后出现肢体活动不利的患者,其上肢或下肢的相关经筋部位可能存在异常,通过理筋手法能够调整经筋的状态。
年龄因素影响:对于儿童中风后遗症患者(虽然儿童中风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在进行循经触诊和理筋时,要更加轻柔,因为儿童的经筋相对娇嫩,避免过度用力造成损伤。而成年患者则可根据其耐受程度适当调整手法力度。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衰退,经筋更易出现退变等情况,操作时要注意手法的温和与精准,避免对老年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性别因素考虑: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在经筋的解剖和生理特点上无绝对差异,但在具体操作时,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感受来调整手法。比如女性患者可能对疼痛更为敏感,在触诊和理筋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其反应,适当调整力度和手法。
生活方式影响:对于长期sedentary(久坐)生活方式的中风后遗症患者,其经筋更容易出现紧张、挛缩,在理筋时可能需要相对更深入的手法来松解,但也要考虑到其身体对手法的耐受情况。而对于有运动习惯的患者,经筋的柔韧性相对较好,但可能存在运动导致的经筋劳损等问题,同样需要准确判断并进行合适的理筋操作。
病史因素考量:如果患者有既往经筋相关疾病史,如曾经有过经筋损伤等情况,在操作时要格外谨慎,要根据既往病史调整手法力度和方式,避免引发新的经筋损伤。
2.穴位刺激经筋法
操作原理:利用经筋与穴位的紧密联系,选取与中风后遗症相关的穴位,通过刺激经筋来调节穴位的气血功能。例如,中风后出现口角歪斜可选取地仓、颊车等穴位所在经筋区域进行刺激,通过对经筋的调整来改善面部肌肉的功能。穴位刺激经筋法可以通过针刺、艾灸等方式实现。针刺时,针具在经筋和穴位区域进行操作,激发经气,促进气血运行;艾灸则是通过温热刺激经筋和穴位,温通经络。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进行穴位刺激经筋法时,要选择更细的针具,并且操作要更加轻柔,避免儿童产生恐惧和不适。老年患者由于皮肤感觉减退等原因,在艾灸时要注意温度的控制,防止烫伤。
性别因素考虑:女性患者在穴位刺激经筋法操作时,如针刺,要注意避开一些特殊部位可能带来的心理影响等,同时根据女性的生理周期等因素适当调整操作时间和强度等。
生活方式影响:对于有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中风后遗症患者,在进行穴位刺激经筋法时,要考虑到其对气血运行的影响,可能需要适当增加刺激强度或频率来达到更好的效果,但也要注意不要过度刺激。而对于生活方式健康的患者,可以采用相对适中的操作方式。
病史因素考量:如果患者有出血性疾病等病史,在进行针刺操作时要特别谨慎,避免引起出血等并发症。对于有艾灸过敏史的患者,则不能采用艾灸的方式进行穴位刺激经筋法操作。
3.运动导引经筋法
操作原理:指导患者进行特定的运动导引动作,通过运动来拉伸、活动经筋,促进经筋的气血流通和功能恢复。例如,中风后肢体无力的患者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肢体伸展、摆动等运动导引动作,这些动作能够带动经筋的活动,改善经筋的柔韧性和气血运行。运动导引经筋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进行运动导引经筋法时,运动的强度和难度要适中,要在家长或专业人员的陪同下进行,避免因运动不当造成损伤。老年患者的运动导引要更加缓慢、温和,选择一些低强度的运动方式,如慢走配合简单的肢体伸展等,避免剧烈运动导致摔倒等意外情况。
性别因素考虑:女性患者在选择运动导引动作时,要考虑到女性的身体特点,如骨盆结构等,避免选择过于剧烈的可能对骨盆等部位造成不良影响的动作。可以选择一些相对柔和的拉伸和平衡类运动来进行经筋的锻炼。
生活方式影响:对于长期缺乏运动的中风后遗症患者,在开始运动导引经筋法时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和时间。而对于有规律运动习惯的患者,可以在原有运动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融入经筋运动导引的理念。
病史因素考量:如果患者有骨关节疾病等病史,在制定运动导引经筋法方案时要避开会加重骨关节损伤的运动动作,选择对骨关节相对友好的运动方式来促进经筋的恢复。例如有膝关节疾病的患者,要避免进行过度屈膝等加重膝关节负担的运动导引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