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手术有基本流程,包括术前准备(全面眼部检查和全身状况评估)、手术过程(麻醉、制作切口、摘除混浊晶状体、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护理(眼部护理和生活方式调整);常见手术方式有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切口小、恢复快,适用大多患者)、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精准但费用高,适用复杂或精准度要求高者)、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切口稍大、恢复长,适用不适合超声乳化者);不同人群手术有特点,儿童需尽早手术、选特殊晶状体并康复训练,老年手术风险高、恢复慢需严管,糖尿病患者手术时机慎选、术后严控血糖并密切复查眼部。
1.术前准备
全面眼部检查:包括视力、眼压、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等检查,以准确了解白内障的程度以及眼部的整体情况,例如通过角膜曲率检查可以为人工晶状体的度数计算提供重要依据。对于不同年龄、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检查的侧重点可能略有不同,比如年轻患者可能更关注眼部的长期健康状况,而老年患者则需要综合考虑全身情况对手术的影响。
全身状况评估:需要进行心肺功能等全身检查,因为手术需要患者能够耐受,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需要将病情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以降低手术风险。
2.手术过程
麻醉:通常采用局部麻醉,在眼球周围注射麻醉药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是清醒的,但不会感到疼痛。对于不配合的患者可能会采用全身麻醉。
制作切口:使用微小的手术器械在角膜上制作一个微小的切口,切口的大小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在2-3毫米左右。
摘除混浊晶状体:通过超声乳化仪等设备将混浊的晶状体粉碎并吸出,超声乳化仪利用超声波能量将晶状体核粉碎成乳糜状后吸出,这一过程时间较短,对眼部组织的损伤较小。
植入人工晶状体:将折叠好的人工晶状体通过切口植入眼内,然后展开固定,人工晶状体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眼部情况和需求来决定,例如单焦点人工晶状体可以满足基本的远视力或近视力需求,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则可以提供更灵活的视力范围。
3.术后护理
眼部护理:术后需要使用抗生素眼药水预防感染,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眼药水减轻炎症反应。患者需要避免揉眼,按照医生的要求按时复诊,观察眼部恢复情况,例如术后第一天需要检查视力、眼压等指标。
生活方式调整:术后短期内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避免污水进入眼内等。不同年龄的患者术后生活方式调整的重点有所不同,年轻患者可能需要注意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等不良生活方式对眼部的影响,老年患者则需要注意保持平稳的情绪,避免血压波动过大。
常见的白内障手术方式
1.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原理:利用超声波将晶状体核粉碎成乳糜状后吸出,然后植入人工晶状体。这种手术方式切口小,一般在3毫米以下,术后恢复快,视力恢复较好。
适用人群:适用于大多数白内障患者,尤其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中、后期的患者,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都可以采用该手术方式,但需要根据患者的眼部具体情况来综合判断。
2.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
原理:借助飞秒激光来完成角膜切口、晶状体囊膜切开和晶状体核碎裂等操作,相对传统超声乳化手术更加精准,能够减少手术的不确定性和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适用人群:适合一些眼部条件较为复杂或者对手术精准度要求较高的患者,例如晶状体核较硬的患者等,但该手术方式的费用相对较高,在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经济状况和眼部情况。
3.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原理:将混浊的晶状体完整摘除,然后植入人工晶状体。这种手术方式的切口相对超声乳化手术稍大,术后恢复时间相对较长。
适用人群:适用于一些不适合超声乳化手术的患者,比如晶状体核非常硬、无法用超声乳化仪粉碎的患者等,但随着超声乳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手术方式的应用相对减少。
不同人群白内障手术的特点
1.儿童白内障患者
手术时机:儿童白内障需要尽早手术,一般在出生后6个月-2岁之间进行手术较为合适,以避免影响视觉发育形成弱视。因为儿童的视觉系统处于发育阶段,延误手术可能会导致永久性的视力损伤。
人工晶状体选择:儿童的晶状体需要随着身体的发育而生长,所以通常会选择可调节或者后房型的人工晶状体,并且需要定期更换人工晶状体,同时术后需要进行严格的弱视训练等视觉康复治疗。
2.老年白内障患者
手术风险:老年患者往往伴有一些全身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所以术前需要更加严格地评估全身状况,将基础疾病控制稳定后再进行手术。
术后恢复: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需要更加注意眼部护理和全身状况的监测,例如要注意预防便秘等增加腹压的情况,因为腹压增加可能会导致眼部切口裂开等并发症。
3.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
手术时机: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需要更加谨慎,一般在血糖控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进行手术。因为高血糖会影响伤口愈合,增加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
术后管理:术后需要更加严格地控制血糖,同时密切观察眼部情况,因为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眼部的其他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等,所以需要定期进行眼部复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