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脑卒中需从多方面着手,一是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分别通过相应方式将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在目标范围;二是保持合理饮食,增加蔬果摄入、控制脂肪和适量摄入蛋白质,进行适量运动,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柔韧性训练,还要戒烟限酒;三是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包括全面体检及针对特殊人群的更频繁检查;四是进行心理调节,管理压力、保持情绪稳定。
一、控制基础疾病
1.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需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及药物控制血压。一般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伴有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日常生活中要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摄入,保持健康体重,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并按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物。例如多项大规模临床研究表明,严格控制高血压可使脑卒中的发生风险降低30%-40%。
2.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显著增加。要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空腹血糖一般控制在4.4-7.0mmol/L,非空腹血糖低于10.0mmol/L。饮食上要控制总热量,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比例,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运动方面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同时规律使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研究显示,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使糖尿病患者脑卒中风险降低约20%。
3.高血脂:高血脂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与脑卒中密切相关。应通过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来调节血脂,必要时使用降脂药物。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目标值一般应低于2.59mmol/L,对于已发生心血管疾病或高危的糖尿病患者,应将LDL-C控制在1.8mmol/L以下。低脂饮食要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运动可选择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150分钟。他汀类等降脂药物可有效降低血脂,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其能降低脑卒中发生风险。
二、健康生活方式
1.合理饮食:
增加蔬果摄入:每天应摄入不少于500克的蔬菜和200克以上的水果。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有助于降低血管炎症,维持血管弹性。例如绿叶蔬菜富含叶酸,能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而同型半胱氨酸升高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控制脂肪摄入: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饱和脂肪主要来自动物油脂、肥肉等,反式脂肪常见于油炸食品、部分烘焙食品等。每日膳食中脂肪供能占比应低于30%,其中饱和脂肪供能占比应低于10%。
适量蛋白质:选择优质蛋白质,如鱼类、禽类、豆类、低脂奶类等。鱼类尤其是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鱼,有助于降低血脂、减少血栓形成。
2.适量运动:
运动方式:适合脑卒中预防的运动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柔韧性训练。有氧运动如快走,速度一般为每分钟100-120步,每次30分钟以上,每周至少5天;力量训练可选择哑铃、弹力带等进行简单的肌肉力量练习,每周2-3次;柔韧性训练可通过瑜伽、拉伸运动等进行,每天进行。
年龄与运动:不同年龄人群运动强度和方式有所差异。年轻人可选择较为剧烈的有氧运动,而老年人应避免过于剧烈的运动,以防发生意外。例如65岁以上老年人运动时心率应控制在(220-年龄)×60%-80%的范围内。
3.戒烟限酒:
戒烟:吸烟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栓形成。吸烟者应坚决戒烟,可通过药物辅助(如尼古丁替代疗法等)和心理支持来帮助戒烟。
限酒:男性饮酒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酒精可升高血压、增加血液黏稠度,过量饮酒会显著增加脑卒中风险。
三、定期健康检查
1.体检项目:定期进行全面体检,包括血压、血糖、血脂、心电图、颈部血管超声等检查。颈部血管超声可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及血管狭窄程度,一般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至少进行一次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心电图检查有助于发现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因为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脏内血栓形成,进而脱落引起脑卒中。
2.特殊人群:
老年人:老年人是脑卒中高发人群,应更频繁地进行健康检查,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密切关注血压、血脂等指标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有家族史人群:如果家族中有脑卒中患者,应提前进行相关检查,如携带相关遗传基因的人群,可能需要更密切监测血管情况,从年轻时就开始关注心血管健康指标。
四、心理调节
1.压力管理:长期高压力状态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血压升高、血糖波动等,增加脑卒中风险。应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压力管理,如冥想、深呼吸、瑜伽等。每天可进行10-15分钟的冥想或深呼吸练习,帮助放松身心,缓解压力。
2.情绪稳定: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避免长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家人应给予特殊人群更多的关心和陪伴,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其维持稳定的情绪状态。例如长期抑郁的患者脑卒中发生风险会增加,所以关注心理状态对预防脑卒中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