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腹痛的成因包括感染性因素(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非感染性因素(饮食、气候、其他系统疾病累及、药物副作用),不同人群(婴幼儿、儿童、成人、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有不同特点及应对方式,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观察、处理及就医等。
一、感染性因素
(一)病毒感染
1.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原体,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病毒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复制,导致绒毛萎缩、变短,微绒毛破坏,影响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引起腹泻,常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大便多为水样或蛋花汤样。
2.诺如病毒:全年均可发生,儿童和成人都可感染,以学龄儿童和青壮年多见。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水传播,感染后主要侵犯小肠上皮细胞,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呕吐、腹痛等症状,大便多为稀水便或水样便。
(二)细菌感染
1.大肠杆菌:某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可引起腹泻,如产毒性大肠杆菌,主要感染婴幼儿和旅游者。细菌产生的肠毒素可激活肠黏膜细胞内的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分泌增加,导致腹泻,表现为水样便,量较多,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等。
2.沙门菌:常见于食用被污染的禽、蛋、肉等食物后感染,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相对更易感染。沙门菌侵入肠道后,在肠黏膜繁殖,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肠道黏膜充血、水肿、渗出,出现腹泻,大便可为黏液便、脓血便,伴有发热、腹痛等。
(三)寄生虫感染
1.阿米巴原虫: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感染后阿米巴原虫侵入肠道组织,引起肠道炎症和溃疡,导致腹泻,大便多为暗红色果酱样,有特殊腥臭味,常伴有腹痛、低热等。
2.蓝氏贾第鞭毛虫:主要经口感染,儿童感染率相对较高。寄生虫寄生于小肠,可引起肠道黏膜的炎症和功能紊乱,出现腹泻、腹痛、腹胀等症状,大便多为稀薄、带有泡沫的粪便。
二、非感染性因素
(一)饮食因素
1.食物过敏:如对牛奶、鸡蛋、海鲜等食物过敏的儿童,进食相关食物后可引起肠道过敏反应,出现腹泻、腹痛,常伴有皮疹、瘙痒等其他过敏表现。
2.饮食不当:婴幼儿添加辅食过快、过多或食物改变突然,成人暴饮暴食、进食过多油腻、刺激性食物等,都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导致腹泻、腹痛。例如婴幼儿过早添加新的辅食种类,可能不适应而出现腹泻、腹痛。
(二)气候因素
1.腹部着凉:儿童夜间睡眠时腹部暴露,或成人在寒冷环境中腹部受冷,可引起肠道蠕动加快,导致腹泻、腹痛。寒冷刺激使肠道平滑肌痉挛,影响肠道正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三)其他系统疾病累及肠道
1.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加快肠道蠕动,导致腹泻,部分患者可伴有腹痛,同时还会有多汗、心慌、消瘦等其他甲亢表现。
2.肝胆胰疾病:如慢性胆囊炎、胰腺炎等,可影响消化液的分泌和排出,进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导致消化不良性腹泻,常伴有腹痛,疼痛部位多与相关器官所在部位一致,如右上腹等。
(四)药物副作用
1.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长期或不当使用抗生素,可破坏肠道正常菌群的平衡,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腹泻、腹痛,例如使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内有益菌减少,耐药菌趁机繁殖,引发腹泻。
2.其他药物:某些化疗药物、泻药等也可能引起腹泻、腹痛的副作用,具体因药物种类而异,例如某些化疗药物可直接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三、不同人群的特点及应对
(一)婴幼儿
1.特点: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肠道屏障功能较弱,对感染和外界因素变化更敏感。如感染轮状病毒时,病情变化较快,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2.应对:对于腹泻腹痛的婴幼儿,要注意观察大便性状、次数、尿量等情况。若出现精神差、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需及时就医补液。同时,注意腹部保暖,合理喂养,避免添加新的辅食。
(二)儿童
1.特点:学龄儿童可能因饮食不规律、接触感染源等导致腹泻腹痛,如诺如病毒感染在学校等集体场所易传播。
2.应对:教育儿童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在腹泻腹痛时,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若腹痛严重或腹泻频繁,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三)成人
1.特点:成人可能因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饮食不注意等引发腹泻腹痛,如饮食不当导致的胃肠功能紊乱较为常见。
2.应对:成人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和合理的饮食。出现腹泻腹痛时,可先通过调整饮食观察症状是否缓解,若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发热、血便等,应及时就诊。
(四)特殊人群
1.老年人: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免疫力下降,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都可能发生。且老年人对脱水、电解质紊乱的耐受性较差,一旦出现腹泻腹痛,更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电解质失衡、休克等。应对时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水电解质情况,及时就医补液纠正。
2.孕妇:孕妇出现腹泻腹痛需谨慎处理,因为不当的治疗可能影响胎儿。感染性腹泻若为细菌感染,需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抗生素;非感染性腹泻要注意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避免自行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