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干涩疼痛的常见原因包括干眼症(泪液分泌不足、蒸发过多等致因,无明显性别特异性,不良生活方式及眼部手术、炎症病史者易患)、眼部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致炎,无明显性别差异,不注意眼部卫生、有外伤或免疫抑制剂使用史者易患)、眼疲劳(长时间用眼致,无明显性别差异,过度用眼、环境光线不佳及屈光不正未矫正者易患);相关检查有眼部检查(裂隙灯、泪液分泌、眼压检查)和病史采集;应对与预防包括非药物干预(改善用眼习惯、环境、保健)及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女性)注意事项。
一、常见原因
(一)干眼症
成因:泪液分泌不足、泪液蒸发过多等。例如,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泪液分泌功能可能下降;长期使用电子设备,眨眼次数减少,会使泪液蒸发过多;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也可能影响泪液分泌,导致干眼症,出现眼睛干涩疼痛。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患病,长期处于空调房间、干燥环境的人群更易发生。
性别差异: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但部分研究显示女性在更年期等特殊生理时期,由于激素变化可能更易出现干眼症相关的眼睛干涩疼痛症状。
生活方式影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过度使用电子设备、长期处于空气污染或干燥环境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干眼症发生风险,引发眼睛干涩疼痛。
病史关联:有眼部手术史(如角膜屈光手术等)、眼部炎症病史(如结膜炎等)的人群,发生干眼症导致眼睛干涩疼痛的概率相对较高。
(二)眼部感染
成因: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感染眼部可引起炎症反应,出现眼睛干涩疼痛。例如,细菌性结膜炎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引起,病毒性角膜炎可能由单纯疱疹病毒等感染导致,这些感染都会引发眼部炎症,出现干涩疼痛等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可能因不注意眼部卫生等感染病原体,成年人也可能因接触感染源而患病。
性别差异: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一些特定的眼部感染情况中,如淋球菌性结膜炎,在某些地区可能男性发病相对较多,但这并非普遍规律。
生活方式影响:不注意眼部卫生,用手揉眼等不良生活方式易增加眼部感染风险,导致眼睛干涩疼痛。
病史关联:有眼部外伤史、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病史的人群,眼部抵抗力下降,更易发生眼部感染,出现眼睛干涩疼痛。
(三)眼疲劳
成因:长时间用眼,如长时间看书、看电脑、玩手机等,眼睛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导致眼疲劳,出现眼睛干涩疼痛。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尤其是学生、办公室工作人员等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的人群。
性别差异: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可能因化妆等原因,眼部化妆品残留等情况可能加重眼疲劳相关的眼睛干涩疼痛。
生活方式影响:过度用眼、用眼环境光线不佳等生活方式会加重眼疲劳,引发眼睛干涩疼痛。
病史关联:本身存在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问题但未及时矫正的人群,更容易出现眼疲劳,导致眼睛干涩疼痛。
二、相关检查与诊断
(一)眼部检查
裂隙灯检查:通过裂隙灯可以观察眼部结构,如角膜、结膜等是否有病变,能发现干眼症患者的角膜荧光素染色情况、结膜炎患者的结膜充血等表现,有助于明确病因。
泪液分泌试验:检测泪液分泌量,了解是否存在泪液分泌不足的情况,对于诊断干眼症有重要意义。
眼压检查:排除青光眼等疾病引起的眼睛不适,因为青光眼也可能有眼睛疼痛等表现,需要与其他疾病鉴别。
(二)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过程,包括眼睛干涩疼痛出现的时间、是否有加重或缓解因素、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眼红、畏光、视力下降等)、既往眼部病史、全身病史、用药史等,以便综合判断病因。
三、应对与预防措施
(一)非药物干预
改善用眼习惯:控制用眼时间,遵循20-20-20原则,即每看20分钟电子屏幕等,要远眺20英尺(约6米)以外的物体至少20秒;保持正确的用眼姿势,眼睛与书本、电子设备保持合适距离;增加眨眼频率,避免泪液过度蒸发。
改善环境:保持室内合适的湿度,可使用加湿器;避免长时间处于空调房间或干燥环境中;调整用眼环境光线,避免过强或过暗的光线刺激眼睛。
眼部保健:可进行眼部热敷,用温热的毛巾敷眼,每次10-15分钟,每天可多次,促进眼部血液循环,缓解眼睛干涩疼痛;也可进行眼部按摩,如按揉睛明穴、四白穴等穴位,但要注意力度适中。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应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家长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如定期做眼保健操等。儿童眼睛干涩疼痛时,首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改善用眼环境、增加户外活动等,尽量避免过早使用药物,若症状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
老年人:老年人要关注自身泪液分泌变化,可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在生活中注意保持眼部清洁,避免眼部感染,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用眼方式,如减少阅读时间等。若出现眼睛干涩疼痛,要考虑可能存在的干眼症、眼部感染等多种因素,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处理。
女性: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更年期等,要注意激素变化对眼部的影响,保持眼部卫生,避免眼部化妆品残留等情况。若出现眼睛干涩疼痛,要综合考虑生理周期、用药等因素,排查相关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