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是常见胆道疾病,分急性和慢性,病因有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急性表现为右上腹绞痛等,慢性有反复隐痛等,可通过B超等诊断,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分类
1.急性胆囊炎
结石性急性胆囊炎:约95%的急性胆囊炎患者伴有胆囊结石。结石可引起胆囊管梗阻,导致胆汁淤积,胆汁成分刺激胆囊黏膜,引发炎症,同时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在饮食不规律、高脂饮食等情况下,胆囊收缩,结石移动刺激胆囊管,从而诱发急性发作。例如,长期高脂饮食的人群,胆汁中胆固醇等成分比例失调,更容易形成结石,进而增加患结石性急性胆囊炎的风险。
非结石性急性胆囊炎:较少见,多发生于严重创伤、大手术后、长期肠外营养、严重感染等情况。可能与胆囊血运障碍、胆汁淤积、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如严重创伤患者,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胆囊的血液供应和神经调节可能受到影响,容易发生非结石性急性胆囊炎。
2.慢性胆囊炎
多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来,也可开始即为慢性炎症。胆囊壁会出现纤维组织增生、慢性炎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患者常反复出现右上腹隐痛、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在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可能加重。长期的胆道梗阻、细菌感染等因素可导致慢性胆囊炎的持续存在。比如有过急性胆囊炎病史,且未得到有效控制,反复炎症刺激就可能发展为慢性胆囊炎。
二、病因
1.胆囊管梗阻
主要原因是胆囊结石嵌顿于胆囊管或颈部,占急性胆囊炎病因的70%-90%。结石导致胆囊管梗阻后,胆汁排出受阻,胆囊内压力升高,胆囊黏膜充血、水肿,进而引发炎症。此外,寄生虫(如蛔虫)、胆道狭窄等也可引起胆囊管梗阻,但相对少见。
2.细菌感染
当胆囊管梗阻后,胆汁淤积容易导致细菌繁殖。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厌氧菌等。细菌可通过血行感染、邻近器官感染蔓延等途径进入胆囊。例如,患者有胃肠道感染时,细菌可能通过门静脉系统波及胆囊。
3.其他因素
如创伤、化学性刺激等。严重的腹部创伤可能影响胆囊的血液循环和正常功能,导致胆囊炎发生。另外,胰液反流进入胆囊,胰酶可刺激胆囊黏膜引起化学性炎症。
三、临床表现
1.急性胆囊炎
症状:突然发作的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疼痛常因进食油腻食物而诱发。患者还可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8-39℃,部分患者可出现寒战。
体征:右上腹有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Murphy征阳性(检查者将左手放在患者右肋部,拇指放在右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嘱患者深吸气,若因拇指触及肿大的胆囊引起疼痛而突然屏气,称为Murphy征阳性)。
2.慢性胆囊炎
症状: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右上腹隐痛,可伴有腹胀、嗳气、厌食油腻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状,症状可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
体征:右上腹可有轻度压痛,一般无明显反跳痛和肌紧张。
四、诊断
1.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是诊断胆囊炎的首选检查方法。可显示胆囊大小、囊壁厚度、是否有结石等情况。急性胆囊炎时可见胆囊增大,囊壁增厚,胆囊内有结石影像;慢性胆囊炎时可见胆囊壁增厚,胆囊萎缩等表现。
CT检查:对于诊断胆囊炎也有一定价值,尤其是对于合并复杂情况的患者,可更清晰地显示胆囊周围组织的情况。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肝功能检查部分患者可有胆红素、转氨酶等轻度升高。
五、治疗原则
1.急性胆囊炎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炎症早期的患者。包括禁食、胃肠减压,以减轻腹胀、缓解呕吐;补充液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如选用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的抗生素;还可应用解痉止痛药物缓解疼痛。
手术治疗: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如胆囊坏疽、穿孔、反复发作的急性胆囊炎等,应及时行胆囊切除术。手术方式有开腹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创伤小、恢复快,是常用的手术方式。
2.慢性胆囊炎
非手术治疗:包括调节饮食,避免高脂、高胆固醇食物;应用利胆药物,如熊去氧胆酸等,促进胆汁排泄,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对于症状反复发作、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慢性胆囊炎患者,应考虑行胆囊切除术。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胆囊炎相对少见,多与胆道寄生虫、先天性胆道畸形等有关。儿童患胆囊炎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在治疗上应谨慎选择药物,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如能通过禁食、抗感染等治疗缓解症状则尽量避免手术。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儿童机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病情变化也可能较为迅速。
2.孕妇
孕妇患胆囊炎时,治疗需谨慎。非手术治疗是首选,如禁食、补液、抗感染等。手术治疗需充分评估对胎儿的影响,一般在孕中期相对安全时可考虑手术。要注意药物对胎儿的潜在影响,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等药物。
3.老年人
老年人胆囊炎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在诊断和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非手术治疗时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老年人肝肾功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