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压高指眼压超正常范围(10-21mmHg),由房水生成流出平衡失调致,分生理和病理因素。生理因素与年龄、生活方式有关,病理因素包括眼部疾病(青光眼、葡萄膜炎等)和全身性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病等)。临床表现有眼部症状(眼胀、痛、视力模糊等)和视野改变。诊断靠眼压测量、眼底和房角检查。处理分生理和病理情况,生理需老人定期检查、合理用眼,病理要针对眼部和全身性疾病治疗,儿童孕妇眼压高需特殊处理。
眼压的调节机制
眼压主要由眼内的房水生成、流出平衡来调节。房水由睫状体产生,然后进入前房,再通过小梁网等结构流出眼外。如果房水生成过多,或者流出通道受阻,就会导致房水积聚,引起眼压升高。例如,小梁网发生病变时,房水流出阻力增加,容易造成眼压高。
眼压高的常见原因
生理性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房水流出通道可能会逐渐发生退变,比如老年人的小梁网功能可能下降,导致房水流出不畅,从而使眼压有升高的趋势。一般35岁以上人群应定期检查眼压,关注眼压变化情况。
生活方式: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或者在黑暗环境中停留过久等,可能会影响眼部血液循环和房水的正常循环,增加眼压高的风险。比如一些长期从事电脑工作的人群,由于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眼部调节负担重,眼压相对更容易出现波动。
病理性因素:
眼部疾病:像青光眼是导致眼压高最常见的病理性因素之一,尤其是原发性青光眼,包括闭角型青光眼和开角型青光眼。闭角型青光眼多与眼球解剖结构异常有关,如前房浅、房角窄等,情绪激动、暗室停留时间长等诱因可诱发房角关闭,导致眼压急剧升高;开角型青光眼则主要是小梁网等房水流出通道的病变,使房水流出阻力进行性增加,眼压逐渐升高。另外,葡萄膜炎也可能引起眼压高,炎症会影响房水的正常循环,导致房水生成增多或流出受阻。
全身性疾病: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影响眼压,例如糖尿病,长期糖尿病可引起眼部微血管病变,影响房水的正常代谢,进而导致眼压异常;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血压波动可能会影响眼部的血液灌注,间接影响眼压。
眼压高的临床表现
眼部症状:眼压高时,患者可能会出现眼胀、眼痛,疼痛可放射至头部,还可能伴有视力模糊、虹视(看灯光时周围有彩色光环)等症状。如果是急性眼压升高,症状会比较明显且突然,如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时,患者会感觉眼睛剧烈疼痛、视力急剧下降,同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视野改变:长期眼压高会损害视神经,进而导致视野缺损。早期可能表现为周边视野缺损,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中心视野受损,严重时可导致失明。例如,患者可能会发现看东西的范围逐渐缩小,原本能看到的周边物体逐渐看不到了。
眼压高的诊断方法
眼压测量:常用的眼压测量方法有压陷式眼压计测量、压平式眼压计测量等。压陷式眼压计如Schiotz眼压计,通过压陷角膜的深度来判断眼压,但准确性受眼球壁硬度影响;压平式眼压计如Goldmann眼压计,是目前临床上较准确的眼压测量方法,它通过压平一定面积的角膜来测量眼压,能减少眼球壁硬度等因素的干扰。
眼底检查:通过眼底镜检查视神经的形态,观察视神经乳头是否有杯盘比增大等青光眼性视神经改变。正常杯盘比一般小于0.6,如果杯盘比增大,且伴有眼压高,就要高度怀疑青光眼等疾病。
房角检查:对于怀疑青光眼等疾病导致眼压高的患者,需要进行房角检查,明确房角是开放还是关闭。例如,使用前房角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房角的结构和形态,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往往存在房角狭窄或关闭的情况。
眼压高的处理及注意事项
对于生理性眼压高的情况:
年龄方面:老年人应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包括眼压测量、眼底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眼压异常并及时处理。同时,老年人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弯腰、低头等动作,防止影响眼部血液循环。
生活方式方面:要注意合理用眼,避免长时间连续用眼,工作或学习一段时间后要适当休息,可通过远眺、做眼保健操等方式缓解眼部疲劳。在黑暗环境中避免停留过久,减少眼压波动的诱因。
对于病理性眼压高的情况:
眼部疾病相关:如果是青光眼引起的眼压高,需要根据青光眼的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进行相应治疗。例如,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时需要紧急降低眼压,可通过药物(如缩瞳剂等)、激光或手术等方法;开角型青光眼早期可先尝试药物治疗,如使用降眼压药物,若药物控制不佳则考虑手术治疗。葡萄膜炎引起的眼压高需要积极治疗葡萄膜炎,同时采取措施降低眼压。
全身性疾病相关:如果是全身性疾病导致的眼压高,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比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减少眼部并发症的发生;高血压患者要平稳控制血压,避免血压大幅波动对眼部造成不良影响。
特殊人群:儿童如果出现眼压高的情况,需要特别谨慎处理,因为儿童眼部还在发育中,要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查找可能的病因,如先天性眼部结构异常等,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诊疗方案,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或治疗方法,以保障儿童眼部正常发育和健康。孕妇出现眼压高时,要综合考虑孕期特点,在治疗上需权衡对胎儿和孕妇自身的影响,谨慎选择治疗方式,密切监测眼压和眼部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