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是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致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有微栓塞、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发病机制,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有不同临床表现,诊断靠病史、神经检查及辅助检查,需与癫痫部分性发作、梅尼埃病鉴别,治疗有药物和手术,预防要控制基础病、改生活方式等,不同人群有其特点及应对,老年人、女性、不良生活方式人群、有脑血管病病史人群各有不同需针对性处理。
发病机制
微栓塞:循环血液中的微栓子(如动脉硬化斑块脱落的碎片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导致血管闭塞,引起局部缺血症状,但栓子可自行破碎或被血流冲散,使血流再通,症状缓解。
血流动力学改变:当病人存在严重的脑动脉狭窄时,血压的波动可影响脑局部的血流灌注。如血压降低时,脑血流灌注不足,可出现TIA症状;血压升高后,血流恢复,症状消失。
其他:脑血管痉挛、血液成分改变(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等)也可能参与TIA的发病。
临床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TIA
常见症状:对侧单肢无力或轻偏瘫,可伴有对侧面部轻瘫,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的表现。
特征性症状:眼动脉交叉瘫(病侧单眼一过性黑矇、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和Horner征交叉瘫(病侧Horner征、对侧偏瘫)。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常见症状:眩晕、平衡失调,多伴有恶心、呕吐,是脑干前庭系统缺血的表现。
特征性症状:双眼视力障碍发作(双侧大脑后动脉距状支缺血导致枕叶视皮质受累);跌倒发作(表现为患者转头或仰头时,下肢突然失去张力而跌倒,无意识丧失,可很快自行站起,系脑干网状结构缺血所致);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突然发作的记忆丧失,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患者对此有自知力,可保留谈话、书写、计算能力等,是大脑后动脉颞支缺血累及边缘系统的颞叶海马、海马旁回和穹窿所致);双眼视力障碍发作(双侧大脑后动脉距状支缺血导致枕叶视皮质受累)。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症状发作的特点,如发作的诱因、持续时间、缓解方式等。
神经系统检查:发作时可能发现相应的神经系统体征,发作间期神经系统检查可正常。
辅助检查:头颅CT或MRI检查多无责任病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发现脑动脉狭窄及微栓子信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明确脑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等。
鉴别诊断
癫痫部分性发作:尤其是单纯部分性运动发作,癫痫发作多有肢体抽搐等表现,脑电图检查可发现癫痫样放电,而TIA一般无抽搐等表现。
梅尼埃病: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眩晕、耳鸣、听力减退等,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可超过24小时,且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与TIA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不同。
治疗与预防
治疗
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减少微栓子的形成;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适用于心源性栓塞导致的TIA,但需密切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改善脑循环药物,如倍他司汀等。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脑动脉狭窄(狭窄程度>70%),可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如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等)。
预防
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合适水平(一般建议<140/90mmHg,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应<130/80mmHg);糖尿病患者应控制血糖,可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等;高脂血症患者应调整血脂,必要时使用降脂药物。
改变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增加体育活动,控制体重。
定期体检:对于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脑血管检查,如颈部血管超声、头颅CTA或MRA等,以便早期发现脑动脉狭窄等病变并及时处理。
不同人群的特点及应对
老年人:老年人是TIA的高发人群,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关注基础疾病的综合管理,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时,要警惕出血风险,因为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凝血功能可能也有一定变化。同时,老年人发生TIA后复发的风险较高,应加强随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女性: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对脑血管有一定影响。在预防TIA方面,除了常规的控制基础疾病和改变生活方式外,要关注激素相关因素对脑血管的影响。在治疗时,要考虑到女性特殊的生理阶段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
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长期吸烟、大量饮酒、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患TIA的风险较高。对于这类人群,首先要强调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比如,戒烟可显著降低TIA的复发风险;合理饮食,减少钠盐和脂肪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增加规律的体育活动,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血压和血脂等,从而降低TIA的发病风险。
有脑血管病病史人群:既往有TIA或脑梗死病史的人群,再次发生TIA或脑梗死的风险明显增加。这类人群需要更加严格地控制基础疾病,坚持长期的二级预防治疗,如规范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等。同时,要定期复诊,监测脑血管的情况,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对于曾发生过颈内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要密切观察狭窄部位的变化以及脑血流灌注情况,必要时调整手术或介入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