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及输卵管卵巢肿瘤种类繁多,按组织学分类有上皮性、生殖细胞、性索间质、转移性肿瘤等类型,不同类型肿瘤发病相关因素不同,育龄女性、儿童及青少年、绝经后女性、有家族遗传史人群等需根据自身特点做好相关监测与应对,如定期妇科检查等。
上皮性肿瘤:这是最常见的卵巢肿瘤类型,占卵巢原发性肿瘤的50%-70%,其中又可分为浆液性肿瘤、黏液性肿瘤、子宫内膜样肿瘤等。浆液性肿瘤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良性浆液性囊腺瘤多见于育龄妇女,单侧居多,表面光滑,囊内为清亮浆液;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上皮细胞复层化及轻-中度核异型,无间质浸润;浆液性囊腺癌是最常见的卵巢恶性肿瘤,多为双侧,囊实性,切面多为囊实性,乳头状物较多。黏液性肿瘤中良性黏液性囊腺瘤占卵巢良性肿瘤的20%,多为单侧,体积较大或巨大,表面光滑,切面为多房,囊内为黏稠黏液;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上皮细胞复层化及轻-中度核异型,无间质浸润;黏液性囊腺癌则生长迅速,囊壁可见乳头或实质区,囊液混浊或血性。子宫内膜样肿瘤良性较少见,交界性也少见,恶性子宫内膜样癌组织学特点与子宫内膜癌相似,多伴有子宫内膜癌。
生殖细胞肿瘤: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占卵巢肿瘤的20%-40%。包括无性细胞瘤,多见于青春期及生育期妇女,单侧居多,肿瘤为圆形或椭圆形,中等大,实性,表面光滑;卵黄囊瘤多见于儿童及年轻妇女,肿瘤多为单侧,较大,圆形或卵圆形,切面部分囊性,组织质脆,多有出血坏死;胚胎性癌罕见,恶性程度高;绒毛膜癌罕见,常与妊娠相关;成熟畸胎瘤是最常见的生殖细胞肿瘤,又称皮样囊肿,占卵巢肿瘤的10%-20%,占生殖细胞肿瘤的85%-97%,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40岁居多,多为单侧,单房,腔内充满油脂和毛发,有时可见牙齿或骨质;未成熟畸胎瘤是恶性肿瘤,由分化程度不同的未成熟胚胎组织构成,主要为原始神经组织。
性索间质肿瘤:约占卵巢肿瘤的5%,性索间质来源于原始体腔的间叶组织,可向男女两性分化。肿瘤可分泌性激素,故又称功能性卵巢肿瘤。包括颗粒细胞瘤,为低度恶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高峰为45-55岁,肿瘤能分泌雌激素,故青春期前患者可出现假性性早熟,生育年龄患者出现月经紊乱,绝经后患者则有不规则阴道流血;卵泡膜细胞瘤多为良性,单侧,圆形或卵圆形,表面被覆有光泽的纤维包膜,切面实性,灰白色;纤维瘤为较常见的卵巢良性肿瘤,多见于中年妇女,单侧居多,中等大小,表面光滑或结节状,切面灰白色,实性,坚硬;支持-间质细胞瘤又称睾丸母细胞瘤,罕见,多发生于40岁以下妇女,多为单侧,较小,实性,表面光滑,切面实性,灰白色,有时呈囊性变,肿瘤细胞可分泌雄激素,患者出现男性化表现。
转移性肿瘤:占卵巢肿瘤的5%-10%,原发部位多为胃肠道、乳腺、子宫等。库肯勃瘤是一种特殊的转移性黏液性腺癌,原发部位为胃肠道,肿瘤为双侧性,中等大小,多保持卵巢原状或呈肾形,切面实性,胶质样,镜下见典型的印戒细胞,能产生黏液,周围间质伴有肉瘤样的浸润。
不同类型肿瘤的发病相关因素
上皮性肿瘤:其发生可能与持续的排卵有关,排卵时卵巢表面上皮损伤,反复修复过程可能导致细胞突变。另外,遗传因素也有一定作用,如BRCA1/BRCA2基因突变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病相关。环境因素方面,工业发达国家卵巢癌发病率高,可能与饮食中高胆固醇有关;而生育因素,如未生育、不孕等会增加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病风险。
生殖细胞肿瘤:生殖细胞肿瘤的发生与生殖细胞的异常分化有关。未成熟畸胎瘤的发生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生殖细胞的分化异常有关,在胚胎期生殖细胞移位过程中停留在卵巢组织中,未完全分化成熟而发展为肿瘤。
性索间质肿瘤:颗粒细胞瘤的发生可能与基因异常有关,如DAX-1基因等的异常。其发病与内分泌因素关系密切,因为该肿瘤能分泌雌激素,所以内分泌紊乱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发生。
转移性肿瘤:转移性肿瘤的发生主要是其他部位的肿瘤细胞转移至卵巢,其转移途径包括直接蔓延、种植转移等。例如胃肠道肿瘤细胞可通过种植转移至卵巢形成库肯勃瘤,乳腺癌细胞可通过血行转移等途径转移至卵巢。
不同人群的相关特点及应对
育龄女性:育龄女性若出现月经紊乱、下腹不适等症状,应警惕卵巢及输卵管卵巢肿瘤的可能。因为此阶段女性可能因持续排卵等因素增加上皮性肿瘤发病风险,同时生殖细胞肿瘤、性索间质肿瘤也可能在该阶段发病。建议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包括超声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肿瘤。
儿童及青少年:儿童及青少年患生殖细胞肿瘤相对较多,家长应关注孩子的腹部情况,若发现腹部包块等异常,需及时就医。由于该年龄段生殖细胞肿瘤的特殊性,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超声等检查有助于发现病变。
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上皮性肿瘤发病风险相对增加,若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等症状,要高度警惕卵巢肿瘤。因为绝经后女性卵巢功能衰退,但上皮性肿瘤仍可能发生,定期妇科检查包括肿瘤标志物检查等是早期发现的重要手段。
有家族遗传史人群:对于有卵巢癌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如携带BRCA1/BRCA2基因突变的人群,患上皮性卵巢癌的风险显著增加。这类人群应更加密切监测,可能需要更频繁的妇科检查,如每年进行盆腔超声和肿瘤标志物(CA125等)检查,必要时可考虑遗传咨询和预防性卵巢-输卵管切除等措施来降低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