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球菌性脑膜炎有特定临床表现,一般症状有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包括颈强直、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神经系统症状有意识障碍、抽搐、颅内压增高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脑脊液呈混浊脓性、压力高、细胞数多、生化异常且可找到葡萄球菌。影像学检查头颅CT早期可能轻度强化,进展后有脑室扩大等表现,MRI对病变显示更敏感。发病相关因素有基础疾病如皮肤感染、糖尿病、老年人基础病等,颅脑外伤或手术,年龄因素如新生儿和老年人,以及长期用免疫抑制剂、不注意卫生等生活方式因素。
一、临床表现
(一)一般症状
发热:多数患者会出现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以上,这是因为葡萄球菌感染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可能体温波动相对较明显,新生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发热表现可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体温不稳定。
头痛:较为常见,是由于脑膜受炎症刺激,颅内压升高以及血管扩张等因素引起。头痛程度可轻重不一,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逐渐加重。
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与颅内压增高有关。婴幼儿可能因囟门未闭,颅内压增高表现相对不典型,呕吐可能是较为突出的症状之一。
(二)脑膜刺激征
颈强直:颈项部肌肉强直,被动屈颈时阻力增加。这是脑膜受炎症刺激后,颈部肌肉反射性痉挛所致。不同年龄段患者表现程度可能不同,儿童由于颈部肌肉相对柔软,颈强直表现可能不如成人典型,但也可通过一些检查方法判断。
克氏征阳性:患者仰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成直角,然后伸小腿,因屈肌痉挛,伸膝受限,小于135°并有疼痛及阻力为阳性。
布氏征阳性:患者仰卧,前屈其颈时发生双侧髋、膝关节屈曲;压迫其双侧面颊部引起双上臂外展和肘部屈曲,均为布氏征阳性,这也是脑膜刺激的表现。
(三)神经系统症状
意识障碍: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嗜睡、谵妄、昏迷等意识障碍表现。这与脑部炎症导致神经细胞功能受损、脑血流灌注不足等因素有关。老年人由于本身脑功能储备较差,发生意识障碍的风险相对较高,且恢复可能相对困难。
抽搐:部分患者可出现抽搐发作,可能与炎症引起大脑皮质异常放电有关。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由于大脑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出现抽搐,且抽搐形式可能多样。
颅内压增高表现:可出现视乳头水肿,严重时可导致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等脑疝先兆表现。颅内压增高会影响脑部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若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一般可达(10-3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超过80%,提示存在细菌感染性炎症反应。但新生儿、老年人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不明显,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二)脑脊液检查
外观:呈混浊或脓性,这是由于脑脊液中含有大量的白细胞、细菌等炎性物质。
压力:颅内压增高,腰椎穿刺测脑脊液压力可高于正常(正常成人脑脊液压力为80-180mmHO)。
细胞计数:白细胞数显著增多,多在(1000-10000)×10/L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生化检查:蛋白含量升高,葡萄糖含量降低,氯化物含量也可降低,这些生化改变符合细菌性脑膜炎的特点,是由于炎症导致脑脊液中蛋白质合成增加、葡萄糖被细菌消耗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原因引起。
细菌学检查:脑脊液涂片革兰染色可找到葡萄球菌,脑脊液细菌培养可明确葡萄球菌的种类及药敏情况,对指导治疗非常重要。
三、影像学检查
(一)头颅CT
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或仅表现为脑膜轻度强化。
病情进展后:可发现脑室扩大、脑实质内低密度灶、脑膜强化等表现,有助于了解颅内病变情况,排除其他颅内疾病。对于儿童患者,头颅CT检查需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可优先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检查方法,但在病情需要时仍应及时进行。
(二)头颅MRI
对病变显示更敏感:尤其是早期病变,能更清晰地显示脑膜炎症、脑实质受累情况等。可发现脑膜增厚、强化,脑实质内的水肿灶等,对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四、发病相关因素
(一)基础疾病
皮肤感染:葡萄球菌常存在于皮肤表面,若患者有皮肤感染,如疖、痈、脓疱疮等,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播散至脑膜引发脑膜炎。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葡萄球菌感染,包括脑膜炎。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也是葡萄球菌性脑膜炎的易感人群。
颅脑外伤或手术:颅脑外伤后皮肤破损,细菌可通过伤口进入颅内;颅脑手术后,由于颅内有创操作,增加了葡萄球菌感染脑膜的机会。儿童如果有颅脑外伤或手术史,发生葡萄球菌性脑膜炎的风险相对增加,且儿童术后恢复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神经系统症状。
(二)年龄因素
新生儿: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且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受到葡萄球菌等细菌的侵袭。母亲分娩过程中的产道感染等因素可能导致新生儿葡萄球菌性脑膜炎。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功能衰退,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下降等,使得老年人患葡萄球菌性脑膜炎时病情往往较为严重,预后相对较差。
(三)生活方式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器官移植后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被抑制,对葡萄球菌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葡萄球菌性脑膜炎。此外,不注意个人卫生,皮肤清洁不当,也增加了葡萄球菌感染的机会,进而可能引发脑膜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