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由脑动脉粥样硬化等致血栓形成,有血管病变、血液成分改变等发病机制,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有一般及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等临床表现,可通过头颅CT、MRI等诊断,需控制危险因素、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来预防,治疗上超早期溶栓、个体化、综合治疗。
一、定义
脑血栓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的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压偏低的条件下,血液的有形成分附着在动脉的内膜形成血栓,称之为脑血栓。这是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60%。
二、发病机制
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血管病变基础,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素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使得血管内膜受损,脂质沉积,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例如,长期高血压会使血管壁承受过高压力,损伤血管内皮,促使脂质等物质沉积。
血液成分改变:血液黏稠度增加时,如红细胞增多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情况,血液流动阻力增大,容易形成血栓。比如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异常增多,血液黏稠度显著升高,血流速度减慢,增加了脑血栓形成的风险。
三、危险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血管的弹性下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增加,50岁以上人群脑血栓的发病风险明显升高。
性别:男性和女性在脑血栓发病上没有绝对的性别差异,但一些研究发现,男性在某些危险因素(如吸烟等)的暴露率可能相对较高,不过这不是绝对导致发病的性别特异性因素。
生活方式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小板聚集,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脑血栓风险。长期吸烟的人患脑血栓的几率比不吸烟者高很多。
酗酒:过量饮酒会使血压升高、血脂紊乱,还会影响凝血机制,增加脑血栓发生的可能性。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身体代谢紊乱,血脂异常、肥胖等问题,进而增加脑血栓发病风险。
病史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的血管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容易损伤血管内皮,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是脑血栓的重要危险因素。据统计,高血压患者患脑血栓的几率是血压正常者的数倍。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糖代谢紊乱,会加速血管病变,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容易形成血栓,同时还常伴有血脂异常等问题,进一步增加脑血栓风险。
心脏病:如心房颤动患者,心脏收缩时容易形成附壁血栓,血栓脱落后随血流循环可堵塞脑血管,引发脑血栓。
四、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前驱症状,但这些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运动障碍:常见一侧肢体无力或瘫痪,表现为持物不稳、行走困难等。例如,患者可能无法正常抬起手臂,走路时步态蹒跚。
感觉障碍:可出现一侧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如对疼痛、温度等刺激的感觉不灵敏。
言语障碍:表现为说话不清、失语等,严重时可能完全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或理解他人言语。
吞咽障碍:部分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导致进食呛咳,增加吸入性肺炎的风险。
五、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早期诊断脑血栓的重要手段,发病后24-48小时内可见低密度梗死灶。但对于早期较小的梗死灶可能显示不清晰。
头颅MRI: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敏感性高于CT,发病后即可发现病灶,尤其是在梗死灶较小、脑干及小脑梗死等情况的诊断上更具优势。
血管检查
脑血管造影:可以明确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考虑血管内治疗等特殊情况时才会采用。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检测颅内血管的血流速度等情况,帮助评估脑血管的通畅程度,常用于筛查及术后随访等。
六、预防措施
控制危险因素
血压控制: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可通过规律服用降压药物、改善生活方式等实现。
血糖控制: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及合理使用降糖药物等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如空腹血糖一般控制在4.4-7.0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等。
血脂调节:对于血脂异常的患者,根据血脂情况选择合适的降脂药物,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达到目标值,如对于高危人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1.8mmol/L以下。
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取。例如,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多吃芹菜、苹果等。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也可结合适量的力量训练。
戒烟限酒:彻底戒烟,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定期体检:中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血常规、血脂、血糖、血压、头颅影像学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潜在的脑血管病变风险因素并及时干预。
七、治疗原则
超早期治疗:发病后尽快就医,若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应尽早进行溶栓治疗,以恢复脑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带。但溶栓有严格的时间窗要求,一般在发病4.5小时内等。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基础疾病等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谨慎。
综合治疗:包括一般支持治疗(如维持生命体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神经保护治疗、康复治疗等多方面。康复治疗应在病情稳定后尽早介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