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是癌前病变,发病与生活方式(吸烟、饮酒等)、饮食习惯(长期过烫、缺乏蔬果)、基础疾病(胃食管反流病等)有关,有吞咽不适、胸骨后疼痛等表现,通过内镜和病理活检诊断,可内镜下治疗(如ESD、EMR)或手术治疗,早期治疗预后较好,需定期内镜复查及关注症状变化。
一、定义
食管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是一种癌前病变,属于上皮内瘤变的高级别范畴。上皮内瘤变是用于描述上皮从非典型增生到原位癌这一系列癌前病变的概念,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意味着细胞异型性明显,接近癌变,但还未突破基底膜等结构发生浸润转移。
二、发病原因
1.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长期吸烟的人群患食管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风险增加。烟草中的多种有害物质,如多环芳烃、亚硝胺等,可损伤食管黏膜上皮细胞,导致细胞发生异常增殖和分化,进而引发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风险越高。
饮酒:过度饮酒也是相关危险因素。酒精可直接刺激食管黏膜,造成黏膜损伤,并且乙醇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乙醛等物质具有细胞毒性,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基因稳定性,促使上皮内瘤变的发生发展。
2.饮食习惯因素
长期食用过烫食物:长期进食温度过高的食物会反复损伤食管黏膜,使黏膜处于持续的修复状态,在修复过程中容易出现细胞的异常增殖,增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发生几率。
缺乏蔬菜水果摄入:蔬菜水果中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剂等,长期缺乏这类食物会导致机体抗氧化能力下降,食管黏膜上皮细胞容易受到自由基等损伤因素的攻击,从而增加发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风险。
3.基础疾病因素
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胃酸、胃蛋白酶等反流物长期刺激食管黏膜,可引起食管黏膜的慢性炎症,在炎症反复刺激下,食管黏膜上皮细胞发生异型增生,逐渐发展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长期的胃食管反流病史是食管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重要诱因之一。
食管良性病变长期不愈:如食管憩室、食管狭窄等良性病变,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病变部位的食管黏膜长期受到不良因素影响,也可能逐渐进展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三、临床表现
1.常见症状
吞咽不适:部分患者可出现吞咽时胸骨后异物感、轻度哽噎感等。这种症状往往是间断性出现,容易被忽视,尤其是在进食粗糙、过热或刺激性食物时可能较为明显,但休息或调整饮食后症状可有所缓解,所以容易被患者误认为是普通的食管刺激症状而未及时就医。
胸骨后疼痛:少数患者会有胸骨后隐痛或烧灼样疼痛,疼痛程度一般较轻,疼痛性质不典型,容易与胃炎、食管炎等疾病的症状混淆。
2.特殊人群表现差异
老年人群:老年患者可能对症状的感知不如年轻人敏感,吞咽不适或胸骨后疼痛等症状可能不典型,甚至可能没有明显自觉症状,往往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偶然发现食管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儿童人群:儿童时期发生食管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极为罕见,若有极个别情况,可能与先天性食管发育异常等特殊因素有关,但临床表现也会因个体差异而不典型,需要高度警惕先天性因素及遗传易感性等情况。
四、诊断方法
1.内镜检查
普通内镜: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形态,能发现食管黏膜是否有异常隆起、糜烂、溃疡等改变。在可疑病变部位可以进行染色内镜检查,如卢戈氏碘液染色,正常食管鳞状上皮可被碘液染成棕褐色,而病变部位由于糖原含量减少等原因不染色,有助于更精准地定位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部位。
放大内镜:放大内镜可以观察食管黏膜腺管开口等微细结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时腺管开口会出现异常改变,如腺管开口不规则、扭曲等,有助于提高对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准确性。
2.病理活检
病理活检是确诊食管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金标准。在内镜检查发现可疑病变后,通过活检钳取病变部位的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等,判断细胞是否存在高级别异型增生,明确是否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五、治疗措施
1.内镜下治疗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于病变局限、无明显浸润迹象的食管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ESD是常用的治疗方法。该方法可以完整地将病变黏膜从食管壁上剥离下来,既能达到治疗目的,又能保留食管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尤其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小、位于食管黏膜层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于一些相对较小、平坦的病变,可采用EMR。通过特殊的内镜器械将病变黏膜切除,但对于病变较深或怀疑有浸润的情况,EMR的完整性可能不如ESD。
2.外科手术治疗
当病变范围较广、内镜下治疗困难或怀疑有浸润转移时,需要考虑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食管部分切除术等,将病变食管组织切除,根据情况进行消化道重建。但外科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来决定是否采用手术治疗。
六、预后及随访
1.预后情况
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食管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经过合适的治疗后,预后较好,大部分患者可以达到临床治愈,复发风险相对较低。但如果发现较晚,或治疗不规范等,存在一定的复发及进展为食管癌的风险。
2.随访要求
定期内镜复查:患者在治疗后需要定期进行内镜复查,一般治疗后3-6个月需要进行首次内镜复查,观察食管黏膜恢复情况以及是否有复发迹象。之后根据首次复查结果调整随访间隔,如恢复良好可适当延长复查间隔,但通常需要持续数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随访。
关注症状变化:无论是一般人群还是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等),都需要密切关注自身吞咽等相关症状的变化。如果出现吞咽不适加重、胸骨后疼痛明显等新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的复发或进展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