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心脏搏动相关因素异常(如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如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心肌病)、全身性疾病影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发热)、神经功能调节异常(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以及药物及物质影响(如药物因素、物质因素)。
正常心脏跳动有一定节律,若心脏的起搏点或传导系统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心律失常,从而引起心悸。例如,过早搏动(包括房性、室性、交界性早搏),是较常见的引起心悸的心律失常类型,早搏时患者常能感觉到心脏突然提前跳动一下,之后有较长的间歇,进而引发心悸不适。在各种年龄段人群中都可能发生,长期精神紧张、过度疲劳、过量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诱发早搏导致心悸;有基础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的患者也易出现早搏相关心悸。
心动过速
包括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窦性心动过速可由生理性因素引起,比如剧烈运动、情绪激动、饮酒、喝浓茶或咖啡等,一般在诱因去除后可缓解;病理性因素如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力衰竭等也会导致窦性心动过速进而引起心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人,但也可见于有基础心脏病者,发作时患者会突然感到心跳加快,心率可达到150-250次/分钟,引发明显心悸。室性心动过速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病情相对较严重,心悸症状往往较明显,还可能伴有头晕、乏力、晕厥等表现。
心动过缓
当心率过于缓慢时,心脏输出量减少,也会引起心悸。常见于窦性心动过缓,运动员、长期体力劳动者可能出现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一般无明显不适;病理性因素如窦房结功能障碍、房室传导阻滞等可导致窦性心动过缓,患者会感觉心脏跳动缓慢,有“漏跳”感,从而引发心悸,严重时可能出现黑矇、晕厥等情况。
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
心脏瓣膜病
如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心脏瓣膜病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血流动力学,导致心脏负荷加重或心肌供血、供氧异常,进而引起心悸。例如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血液流入左心室受阻,左心房压力升高,可导致肺淤血等,患者会出现心悸,同时可能伴有呼吸困难、咳嗽、咯血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因病因不同发病情况有差异,风湿性心脏病是引起二尖瓣狭窄等瓣膜病的常见原因,多见于中青年人群。
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可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情况,也常伴有心悸症状。冠心病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长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和基础疾病是其主要危险因素,患者在心绞痛发作时除了胸痛等典型表现外,往往会有心悸的伴随症状。
心肌病
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等。扩张型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患者会出现心悸、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肥厚型心肌病以心肌肥厚为特征,可导致心室流出道梗阻,引起心悸、胸痛、晕厥等表现;限制型心肌病较少见,主要表现为心室充盈受限,也会出现心悸等心脏相关症状,不同类型心肌病发病年龄有一定差异,扩张型心肌病可在任何年龄发病,肥厚型心肌病常有家族遗传倾向,多见于青少年和年轻人。
全身性疾病影响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使机体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从而引起心悸,还常伴有多汗、怕热、消瘦、手抖、食欲亢进等症状。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相对多见,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等可明确诊断,长期未控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还可能导致心脏扩大、心律失常等严重心脏并发症。
贫血
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会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为了满足机体的氧需求,心脏会加快跳动来提高输出量,从而引起心悸。常见的贫血原因有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不同年龄人群贫血原因不同,婴幼儿及儿童可能因营养不良等导致缺铁性贫血;育龄女性可能因月经过多等导致缺铁性贫血;老年人可能因慢性疾病、营养不良等引起贫血。患者除了心悸外,还会有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表现。
发热
体温升高时,机体代谢加快,心率会相应增快,从而出现心悸症状。多种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都可引起发热,一般随着体温下降,心悸症状也会逐渐缓解。不同年龄人群发热原因不同,儿童发热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老年人发热可能与多种慢性疾病合并感染等有关。
神经功能调节异常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在中青年人群中较为常见,长期精神压力过大、焦虑、抑郁、过度劳累等不良精神心理因素可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心脏的神经调节,从而引起心悸,患者还可能伴有失眠、多梦、胸闷、气短等多种不适症状,症状往往会随情绪变化而波动,比如情绪紧张、焦虑时心悸会加重。
更年期综合征
女性在更年期前后,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会出现一系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其中也包括心悸。患者除了心悸外,还常伴有潮热、出汗、烦躁、失眠、月经紊乱等表现,一般在45-55岁左右的女性中较为多见。
药物及物质影响
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引起心悸不良反应,如使用肾上腺素、阿托品、氨茶碱等药物时,可能导致心脏兴奋,引起心悸。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与成人有差异,使用可能引起心悸的药物时需格外谨慎;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减慢,更容易出现药物相关的心悸不良反应。此外,一些患者自行滥用药物或不规范用药也可能引发心悸。
物质因素
过量饮用含有咖啡因的饮料,如咖啡、浓茶等,其中的咖啡因可兴奋交感神经,导致心率加快,引起心悸。吸烟也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可刺激心脏和血管,增加心悸发生的风险,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长期吸烟都可能因烟草的这些作用而出现心悸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