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发病机制分别与血管阻塞、破裂有关,临床表现因类型而异,有多种危险因素,可通过控制基础病、改善生活方式等预防,急救时要正确处置,治疗依类型不同,特殊人群有各自注意事项。
脑中风的发病机制
缺血性脑中风:多由血管狭窄、血栓形成等导致血管阻塞。例如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病因,动脉壁上的斑块逐渐增大,使血管腔狭窄,当狭窄到一定程度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时,就会完全阻塞血管,造成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发生坏死。此外,心源性栓塞也是重要原因,如心房颤动时,心脏内形成的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血管,阻塞血管引发缺血性脑中风。
出血性脑中风: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长期高血压使脑血管壁弹性减退,易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剧烈波动时,微动脉瘤破裂出血。另外,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也可导致出血性脑中风,脑血管畸形是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血管壁薄弱,容易破裂出血;动脉瘤则是动脉壁局部向外膨出形成的囊状结构,同样在血压波动等因素下易破裂出血。
脑中风的临床表现
缺血性脑中风:症状相对进展较缓慢,不同部位的缺血会有不同表现。例如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复视、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症状。一般在发病前可能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表现,如短暂的单眼失明、一侧肢体无力等,持续时间短,可自行缓解,但提示有发生脑中风的风险。
出血性脑中风:起病较急,常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头痛、呕吐、偏瘫、意识障碍等。头痛多较剧烈,是因为脑出血导致颅内压升高引起;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偏瘫是由于出血压迫周围脑组织,导致对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意识障碍程度取决于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出血量较大时可迅速出现昏迷。
脑中风的危险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脑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的几率增加,脑中风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一般45岁以上人群脑中风的发病风险逐渐增加。
性别:男性脑中风的发病率略高于女性,但女性在绝经后发病风险会有所上升,可能与女性激素变化等因素有关。
生活方式: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液黏稠度,容易导致血管狭窄和血栓形成,增加脑中风风险。
酗酒:长期大量饮酒可使血压升高,还会影响血脂代谢,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从而增加脑中风发生的可能性。
缺乏运动:体力活动过少会导致体重增加、血脂异常、血压升高,这些都是脑中风的危险因素。
病史:
高血压:是脑中风最主要的可控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会使脑血管承受过高压力,导致血管损伤和动脉硬化,容易引发脑出血或缺血性脑中风。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易出现糖代谢紊乱,同时常伴有脂代谢异常,容易导致血管病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增加脑中风的发病风险。
高脂血症:血液中血脂水平过高,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血管狭窄,增加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生几率。
脑中风的预防
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应定期监测血压,遵循医嘱规范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糖尿病: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都应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高脂血症: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必要时遵医嘱服用降脂药物,使血脂水平达标。
改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采用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例如每天盐的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增加蔬菜摄入量,保证每天400-500克的蔬菜摄入。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应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调整,避免过度运动。
戒烟限酒:坚决戒烟,减少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定期健康检查:中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脑血管相关检查,如颈动脉超声检查等,及时发现血管病变等问题,以便早期干预。
脑中风的急救与治疗
急救:一旦怀疑发生脑中风,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要让患者平卧,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道引起窒息。如果患者有高血压,可给予适当降压,但要注意降压幅度不宜过大。
治疗:
缺血性脑中风:在发病时间窗内(一般为4.5-6小时)可考虑静脉溶栓治疗等,通过溶栓药物溶解血栓,恢复血管再通。如果错过溶栓时间窗,可根据病情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等治疗。
出血性脑中风:主要是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防治并发症等。对于出血量较大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清除血肿等治疗。
特殊人群脑中风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脑中风后恢复相对较慢,且容易出现并发症,如肺炎、深静脉血栓等。在护理方面要注意定期为老人翻身、拍背,预防肺炎和压疮;鼓励老人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但要注意循序渐进,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调整训练强度。同时,要密切监测老人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遵医嘱按时用药。
儿童脑中风:儿童脑中风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儿童脑中风的病因多与先天性血管畸形、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等有关。在护理上要特别注意儿童的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营养供给以促进恢复。同时,康复训练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育情况进行个性化制定,注重心理关怀,因为儿童在患病后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安抚。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发生脑中风较为危险,可能与妊娠期高血压、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妊娠期女性出现头痛、头晕、肢体无力等疑似脑中风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胎儿的情况,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