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急性感染性腹泻有病毒性(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和细菌性(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菌等);非感染性有饮食因素(不当饮食、食物过敏)和药物因素(抗生素、化疗药物等)引起的。慢性感染性腹泻包括肠道寄生虫(贾第虫、蛔虫等)和细菌持续感染;非感染性有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功能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乳糖不耐受)及其他原因(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内分泌疾病等)引起的腹泻。
一、急性腹泻
(一)感染性急性腹泻
1.病毒性腹泻
常见病原体为轮状病毒等。轮状病毒感染多见于婴幼儿,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患儿常表现为急性起病,先有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脓血,常伴有发热、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例如,多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尤其在寒冷季节更易高发,对婴幼儿的健康有较大影响,尤其是可能导致脱水等严重并发症。
诺如病毒也是引起病毒性腹泻的常见病原体,可感染各年龄段人群,常引起暴发流行,多发生在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人群聚集场所。患者主要症状为腹泻、呕吐,大便多为稀水便或水样便,病程一般较短,多数患者可在2-3天内恢复,但对于儿童、老年人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也可能因脱水等情况需要及时就医处理。
2.细菌性急性腹泻
大肠杆菌感染较为常见,其中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等可引起腹泻。EPEC感染多见于婴幼儿,常导致持续性腹泻,大便为黏液脓血便,伴有发热、腹痛等症状。ETEC感染可引起旅行者腹泻等情况,患者表现为水样腹泻,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等,病情轻重不一,对于儿童和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需要关注补液等治疗。
沙门菌感染也是细菌性腹泻的常见原因,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在婴幼儿中较为多见,可引起暴发流行,患儿症状多样,有发热、腹泻、呕吐等,大便可为稀便、黏液便或脓血便,病程相对较长,且容易出现交叉感染,在儿科病房等场所需注意隔离预防。
志贺菌感染引起的菌痢,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儿童和成人均可发病,其中儿童患者可能病情相对较重,且容易出现并发症,如中毒性菌痢等,需及时识别和处理。
(二)非感染性急性腹泻
1.饮食因素引起的急性腹泻
饮食不当,如食用过多油腻食物、刺激性食物或不洁食物等。例如,过量食用油炸食品后,可能导致胃肠消化功能紊乱,出现腹泻症状,大便多为不成形便,可能伴有腹胀、腹痛等不适,一般在调整饮食后症状可逐渐缓解,但对于儿童来说,由于胃肠功能发育尚未完善,更易受到饮食因素的影响,需要注意合理喂养。
食物过敏也可引起急性腹泻,常见的过敏原如牛奶、鸡蛋等。对牛奶过敏的婴幼儿,食用牛奶制品后可出现腹泻,大便可能伴有血丝,同时可能伴有皮疹、呕吐等其他过敏症状,需要明确过敏原并避免接触相关食物。
2.药物引起的急性腹泻
一些抗生素的使用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引起腹泻。例如,长期或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的平衡,使一些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导致腹泻,大便多为稀便,可能伴有腹痛等,在儿童使用抗生素时需谨慎,密切观察是否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尤其是婴幼儿,肠道菌群脆弱,更易受影响。
化疗药物等也可能引起腹泻不良反应,对于肿瘤患儿等使用化疗药物时,需关注腹泻情况,及时处理以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二、慢性腹泻
(一)感染性慢性腹泻
1.肠道寄生虫感染
如贾第虫感染,贾第虫寄生于人体小肠、胆囊,可引起慢性腹泻,患者大便稀薄,可有恶臭,伴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儿童感染较为常见,尤其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通过污染的水源等途径感染,需要进行粪便检查等明确诊断。
蛔虫感染也可能导致慢性腹泻,虽然蛔虫感染多以腹痛等为主要表现,但部分患儿也可出现腹泻症状,大便性状可能改变,一般通过粪便查找虫卵等方法进行诊断。
2.肠道细菌持续感染
如一些特殊病原菌引起的持续感染,部分患者可能在急性感染后,肠道病原菌未完全清除,导致慢性腹泻,如某些耐药菌引起的感染,病程较长,腹泻症状时轻时重,需要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等明确病原菌情况,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二)非感染性慢性腹泻
1.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可发生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以回肠末端和右半结肠多见。患儿主要表现为慢性腹泻、腹痛、体重下降等,腹泻可为稀便,也可伴有黏液脓血便,病情呈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需要通过结肠镜等检查明确诊断,其发病机制与免疫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可能产生影响。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患儿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病情轻重不一,病程较长,需要长期随访和治疗,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诊断主要依靠结肠镜及病理检查等。
2.功能性腹泻
肠易激综合征(IBS):在儿童中也可出现,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肠道菌群失调、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患儿主要表现为慢性腹泻,可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症状可在排便后缓解,且常与情绪紧张、焦虑等因素有关,需要排除器质性疾病后进行诊断,对于儿童患者,需关注其心理状态,进行综合治疗。
乳糖不耐受:由于患儿体内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导致肠道内渗透压增高,引起腹泻。患儿多在进食含乳糖的食物后出现腹泻,大便为稀便,可伴有腹胀、肠鸣音亢进等,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通过乳糖耐量试验等可明确诊断,需调整饮食,如给予无乳糖或低乳糖饮食。
3.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腹泻
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如先天性短肠综合征,由于小肠长度缩短,导致吸收面积减少,引起慢性腹泻,患儿出生后不久即可出现腹泻症状,伴有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需要通过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但手术效果因病情而异。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儿除了有代谢亢进、多汗、心悸等表现外,也可能出现腹泻症状,大便次数增多,呈糊状,需要结合甲状腺功能等检查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的内分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