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是常见消化系统症状,分急性和慢性,发病机制有分泌性、渗出性、渗透性、动力性等。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病因治疗。不同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特殊疾病人群腹泻各有特点及注意事项,需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相应处理以缓解症状、防治并发症等。
腹泻的分类及特点
急性腹泻:病程在2-3周以内,多由感染引起,如病毒(轮状病毒等)、细菌(大肠杆菌等)、寄生虫感染,起病突然,每天排便次数可达10次以上,粪便性质多样,可为稀水便、脓血便等。例如轮状病毒感染多见于婴幼儿,常引起秋季腹泻,患儿除腹泻外,还可能伴有呕吐、发热等症状;细菌感染性腹泻可能有不洁饮食史,粪便常带脓血。
慢性腹泻:病程超过2个月或间歇期在2-4周内复发,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胰腺炎、炎症性肠病等)、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肠道菌群失调等有关。慢性腹泻起病缓慢,排便次数相对急性腹泻可能稍少,但病情易反复,粪便性状可多样化,可能有消瘦、乏力等全身表现,如炎症性肠病患者除腹泻外,还可能出现腹痛、黏液脓血便等,且病情迁延不愈。
腹泻的发病机制
分泌性腹泻:肠道分泌大量液体超过肠黏膜吸收能力所致。例如霍乱弧菌感染人体后,会产生肠毒素,刺激肠道黏膜细胞分泌大量氯离子,同时抑制钠离子的吸收,导致大量水分进入肠腔,引起剧烈的水样腹泻。
渗出性腹泻:肠黏膜炎症导致血浆、黏液、脓血渗出所致。如细菌性痢疾,痢疾杆菌侵入肠道黏膜,引起黏膜炎症、溃疡,导致黏液脓血便,同时伴有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其发病机制是细菌产生的毒素和侵袭力导致肠黏膜损伤,引起渗出和炎症反应。
渗透性腹泻:肠腔内存在大量不能吸收的溶质,使肠腔内渗透压升高,大量液体被动进入肠腔引起腹泻。例如乳糖不耐受患者,因体内缺乏乳糖酶,不能正常消化摄入的乳糖,未被消化的乳糖在肠道内导致渗透压升高,引起腹泻。
动力性腹泻:肠道蠕动亢进致肠内食糜停留时间缩短,不能充分吸收所致。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由于甲状腺素分泌过多,导致胃肠蠕动加快,食物通过肠道时间缩短,从而出现腹泻,常伴有大便次数增多、肠鸣音亢进等表现。
腹泻的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腹泻的起病情况,包括发病急缓、病程长短、排便频率、粪便性状(如颜色、有无脓血、黏液等)、伴随症状(如腹痛、发热、呕吐等),还需了解患者的饮食情况、旅行史、接触史、既往病史等。例如询问婴幼儿腹泻时,要了解喂养情况、是否有传染病接触史等。
体格检查:包括全面的身体检查,重点检查腹部,如有无压痛、反跳痛、包块等,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检查精神状态、皮肤弹性等,以评估脱水情况等。
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可了解粪便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等。如细菌性痢疾患者粪便常规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寄生虫感染患者粪便中可找到相应的寄生虫卵。
粪便培养:有助于明确腹泻的病原体,如怀疑细菌感染性腹泻,通过粪便培养可分离出致病菌,并进行药敏试验,指导临床用药。
血常规检查: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血常规常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慢性腹泻患者可能有贫血等表现,如炎症性肠病患者常伴有贫血,血常规中血红蛋白降低。
血生化检查:对于慢性腹泻患者,可了解电解质情况,如有无低钾、低钠等,还可检测肝肾功能等,以评估全身性疾病对腹泻的影响,如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甲状腺功能指标检测等。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观察腹部脏器的形态、结构,如肝脏、胆囊、胰腺、肠道等有无病变,对于诊断肝胆胰疾病引起的腹泻有一定帮助,如慢性胰腺炎患者胰腺超声可能显示胰腺形态改变等。
结肠镜检查:对于慢性腹泻且怀疑肠道器质性病变的患者,结肠镜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发现炎症、溃疡、息肉、肿瘤等病变,并可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如炎症性肠病患者通过结肠镜检查可明确肠道病变的部位、范围等。
腹泻的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急性腹泻患者应适当补液,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口服补液盐,对于严重脱水的患者需进行静脉补液。调整饮食,急性腹泻患者可短期禁食或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慢性腹泻患者应保证营养均衡,根据病情调整饮食结构。
病因治疗
感染性腹泻:如为细菌感染,根据粪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大肠杆菌感染可选用喹诺酮类抗生素等,但儿童应避免使用影响骨骼发育的喹诺酮类药物;病毒感染性腹泻一般具有自限性,主要是对症治疗;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腹泻则选用相应的抗寄生虫药物进行治疗。
非感染性腹泻:如乳糖不耐受患者需避免摄入含乳糖的食物,或补充乳糖酶;对于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可补充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由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腹泻,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通过抗甲状腺药物或手术等治疗控制甲状腺功能,腹泻症状也会相应改善。
不同人群腹泻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婴幼儿: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肠道屏障功能差,容易发生腹泻。腹泻时更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因为婴幼儿体液总量占体重比例较大,水分丢失后更容易出现脱水症状。家长要密切观察婴幼儿的精神状态、尿量、皮肤弹性等情况,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喂养方面,母乳喂养的婴儿继续母乳喂养,人工喂养的婴儿可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腹泻奶粉。
老年人: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免疫力下降,腹泻的原因可能更复杂,如肠道肿瘤、肠道慢性炎症等。老年人腹泻时容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且病情变化较快,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明确病因,并注意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孕妇:孕妇腹泻需要谨慎处理,因为腹泻可能导致宫缩,影响胎儿。孕妇腹泻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轻度腹泻可通过调整饮食等一般治疗缓解,严重腹泻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
特殊疾病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腹泻,可能与自主神经病变等有关,除了针对腹泻进行治疗外,还要严格控制血糖;炎症性肠病患者腹泻时要注意休息,遵循个体化的饮食方案,按照医生要求规范治疗,定期复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