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是因多种危险因素致冠状动脉血管壁形成粥样斑块使管腔狭窄等的病理状态,冠心病是其进一步发展致心肌缺血等的心脏病,二者在定义、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指标、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等方面有区别,前者是后者病理基础,后者是前者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临床症状的疾病。
一、定义与本质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是由于多种危险因素导致冠状动脉血管壁内形成粥样斑块,这些斑块由脂质、纤维组织等组成,使冠状动脉管腔逐渐狭窄甚至闭塞的一种疾病,是一种病理状态,主要是血管壁的结构性改变。例如,长期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成分易沉积在冠状动脉管壁,逐渐形成粥样斑块。
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进一步发展,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管腔严重狭窄或闭塞,造成心肌供血不足时,就会引发冠心病相关的临床症状,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二、病理生理机制差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主要是血管壁局部的病变,核心是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涉及内皮细胞损伤、脂质沉积、炎症反应等过程。例如,内皮细胞受损后,单核细胞等进入内膜下,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进而形成粥样斑块,使血管壁弹性降低、管腔狭窄,但此时如果心肌供血需求未明显增加,可能暂时不出现临床症状。
冠心病: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当心肌耗氧量增加(如运动、情绪激动等)或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如冠状动脉痉挛等)时,就会出现心肌供需失衡,导致心绞痛等症状。若斑块破裂引发血栓形成,完全阻塞冠状动脉,则会导致心肌梗死,如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能因斑块不稳定,在一些诱因下发生血栓,使管腔急性闭塞,引发严重心肌缺血事件。
三、临床表现区别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多数患者早期可无明显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在体检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时发现冠状动脉存在粥样斑块及管腔狭窄情况。但随着病情进展,当狭窄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出现相关冠心病表现。
冠心病:
心绞痛:典型表现为发作性胸痛,多在劳累、情绪激动、饱食等情况下诱发,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等,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例如,一位50岁男性,平时有吸烟史,在快步行走时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疼痛,休息数分钟后缓解。
心肌梗死:症状较严重,胸痛持续时间较长,多超过3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可伴有大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等并发症。比如,一位60岁女性,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胸痛伴大汗,经急救就医后确诊为心肌梗死。
四、诊断方法及指标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
影像学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的形态、斑块情况及管腔狭窄程度。例如,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能清晰看到冠状动脉某支血管存在多处粥样斑块,管腔呈不同程度狭窄。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可以无创性地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判断是否存在粥样斑块及管腔狭窄。一般来说,CTA能发现直径≥1.5mm的冠状动脉血管病变,对于初步筛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价值,但对于一些微小病变或血管走行复杂部位的判断不如冠状动脉造影准确。
冠心病
心电图:在心绞痛发作时可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心肌缺血改变,发作缓解后部分患者心电图可恢复正常。例如,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发作心绞痛时记录心电图,可见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
心肌损伤标志物: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升高,其升高程度及动态变化对于诊断心肌梗死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一般肌钙蛋白在发病后3-6小时开始升高,10-24小时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
负荷试验:包括运动负荷试验和药物负荷试验等,通过增加心脏负荷,观察心电图等变化来判断心肌是否存在缺血情况。例如,运动负荷试验让患者在运动平板上运动,根据运动时间、心率等指标及运动前后心电图变化来评估心肌供血情况。
五、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对两者的影响
年龄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内皮功能逐渐减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增加。老年人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的概率明显高于年轻人。例如,50岁以上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显著升高。
冠心病:年龄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老年人患冠心病的几率更高。但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发病有年轻化趋势,年轻人中也可因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患冠心病。
性别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绝经前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发病率低于同龄男性,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发病率逐渐接近男性。
冠心病:绝经前女性冠心病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后女性冠心病发病风险明显增加,与男性差距缩小。例如,在相同年龄组,男性冠心病发病率通常高于女性,但绝经后的女性冠心病发病风险上升。
生活方式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长期高脂饮食、吸烟、缺乏运动、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例如,长期每天摄入高脂肪食物,同时吸烟且缺乏规律运动的人,更容易在冠状动脉形成粥样斑块。
冠心病:不良生活方式同样是冠心病的重要诱因。如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促进粥样斑块形成;缺乏运动导致血脂异常、肥胖等,增加冠心病发病风险。而有良好生活方式的人,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不吸烟等,冠心病发病风险相对较低。
病史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高血压可损伤血管内皮,促进粥样斑块形成;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代谢紊乱等因素,也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例如,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多年后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几率比血压正常者高。
冠心病: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病史的患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明显增加。这些基础疾病相互影响,进一步加重冠状动脉病变,导致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比如,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患者,冠心病的发病年龄可能更早,病情进展可能更快。
总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发展到一定阶段引起心肌缺血等临床症状的疾病,两者在定义、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受多种因素影响等方面存在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