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患者90%以上,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致病因未明,遗传约占40%-60%,环境因素包括高盐饮食、超重肥胖、过量饮酒、长期精神紧张等;临床表现有一般表现及靶器官损害表现;诊断采用正常血压等分类标准,非同日3次诊室测压等可诊断;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不同年龄性别等患者治疗有需注意之处。
遗传因素影响
遗传因素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果父母均患有高血压,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比父母均正常者高得多。从基因层面来说,可能涉及多个与血压调节相关的基因位点发生变异或表达异常,这些基因影响着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等血压调节机制相关的通路。例如,一些与钠转运相关的基因变异可能导致机体对钠的处理能力改变,进而影响血压水平。
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需要更加关注自身的血压情况,定期监测血压,以便早期发现血压异常并采取干预措施。
环境因素影响
高盐饮食:钠摄入过多是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人体摄入过多的钠会使体内钠离子浓度升高,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进而使血压升高。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天钠摄入量应少于2.3克(相当于6克食盐),但很多人实际摄入量远高于此。比如一些腌制食品、咸味零食等中含钠量较高,长期食用会增加患原发性高血压的风险。对于有高盐饮食习惯的人群,应逐渐调整饮食结构,减少盐的摄入,多选择清淡饮食。
超重或肥胖:体重指数(BMI)≥28kg/m2的肥胖者患原发性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2-6倍。肥胖导致高血压的机制主要与以下方面有关:脂肪组织增多,释放更多的游离脂肪酸、炎症因子等,影响血管内皮功能,使血管收缩、舒张功能失调;肥胖者往往存在胰岛素抵抗,进而影响血压调节。对于超重或肥胖人群,通过合理饮食控制热量摄入和增加运动来减轻体重是非常重要的降压措施,一般建议将BMI控制在18.5-23.9kg/m2之间。
过量饮酒:长期过量饮酒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男性每日饮酒量超过50ml(酒精含量),女性超过25ml,高血压的发病风险会显著增加。酒精会通过多种途径升高血压,如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血管收缩;影响RAAS系统,导致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增加等。有过量饮酒习惯的人应逐渐减少饮酒量,男性饮酒量应控制在每天酒精含量不超过25g(相当于啤酒750ml,或葡萄酒250ml,或38度白酒75g,或50度白酒50g),女性减半。
长期精神紧张: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下,人体会持续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升压物质,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例如,长期从事高强度工作、面临较大心理压力的人群,患原发性高血压的概率相对较高。对于这类人群,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缓解精神紧张,如进行适当的放松训练(如冥想、瑜伽等)、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等。
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多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起病隐匿,症状相对较轻,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测量血压时发现血压升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这些症状可在休息后缓解,但随着病情进展,血压持续升高,症状可能会加重且变得多样化。
靶器官损害表现
心脏: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左心室肥厚、扩大,进而发展为心力衰竭。患者可出现活动后气短、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症状。此外,高血压还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患者可能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症状。
脑: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可引起脑出血、脑梗死等。患者可能出现突发的头痛、呕吐、肢体瘫痪、言语不利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肾脏: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肾小动脉硬化,肾功能逐渐减退,表现为蛋白尿、血尿,进而发展为慢性肾衰竭。患者可能出现水肿、乏力等症状。
眼底:高血压可引起眼底视网膜病变,早期表现为视网膜动脉痉挛,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视网膜出血、渗出、视神经乳头水肿等,严重影响视力。
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目前我国采用正常血压(收缩压<120mmHg且舒张压<80mmHg)、正常高值血压(收缩压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和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的分类标准。需要注意的是,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如果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仍应诊断为高血压。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白大衣高血压(患者仅在医生诊室测量血压时升高,而在家中自测血压正常),需要进一步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等检查来明确诊断。
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原则
生活方式干预:是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基础措施,适用于所有高血压患者。包括减轻体重,将BMI控制在正常范围;采用DASH饮食模式(富含水果、蔬菜、低脂乳制品,富含钾、镁、钙等营养素,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摄入);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6克;戒烟限酒;增加运动,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等。
药物治疗:对于生活方式干预后血压仍未达标的患者,应考虑药物治疗。常用的降压药物有五大类,包括利尿剂(如氢氯噻嗪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卡托普利等)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氯沙坦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有无并发症等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例如对于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可能优先选择ACEI或ARB联合利尿剂;对于老年患者,可能更倾向于使用钙通道阻滞剂等。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治疗上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例如,老年患者往往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在选择降压药物时要更加谨慎,避免选用可能对其他器官功能产生不利影响的药物;女性患者在妊娠、哺乳期等特殊时期的血压管理需要特别关注,因为某些降压药物可能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此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有病史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在降压治疗的同时还需要注意血糖的控制,选择对血糖影响较小的降压药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