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病变是指黄斑区发生病变,黄斑是视网膜中心视觉敏锐区域。其分类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分干性和湿性)、遗传性、外伤性、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等,不同类型发病机制不同,临床表现有视力下降、视物变形、中心暗点等,诊断靠眼底检查、OCT、FFA、ICGA等,治疗因类型而异,干性AMD缺有效治愈方法,湿性AMD用抗VEGF药物等,遗传性、外伤性、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治疗各有特点,早期诊断治疗重要,高危人群需定期检查。
一、分类及常见类型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
干性AMD:较为常见,占比约80%-90%。主要是黄斑区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慢慢失去功能,出现玻璃膜疣等病变。随着病情发展,会导致视网膜外层细胞逐渐萎缩。这种情况在50岁以上人群中较多见,发病较为缓慢,视力会逐渐下降,早期可能表现为视物模糊、中心暗点等。
湿性AMD:相对较少,但病情进展快且更严重。是由于脉络膜新生血管长入黄斑区的视网膜下,这些新生血管很脆弱,容易出血、渗漏,导致黄斑区水肿、出血、瘢痕形成,严重影响视力,可在较短时间内使患者的中心视力明显下降,甚至失明。
遗传性黄斑病变:由遗传因素导致,如Best病、Stargardt病等。Best病多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发病,主要是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功能异常,影响黄斑区的正常功能;Stargardt病通常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早期起病,呈现进行性的视力下降,与基因缺陷导致视网膜黄斑区色素紊乱等有关。
外伤性黄斑病变:多是由于眼部受到外伤,如眼球被撞击等,导致黄斑区的结构受损,进而影响视力,例如外伤可能引起黄斑区的出血、水肿、裂孔等情况。
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常见于高度近视患者,由于眼轴过长等原因,导致黄斑区发生一系列病变,如漆裂纹、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黄斑出血、萎缩等,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和病程进展,视力会逐渐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发病机制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干性AMD主要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代谢功能减退、氧化应激损伤等有关,随着年龄增长,细胞的修复和防御能力下降,导致废物堆积形成玻璃膜疣等。湿性AMD则是脉络膜新生血管生长因子等因素异常,促使新生血管异常增生。
遗传性黄斑病变:由特定的基因突变引起,导致相关的视网膜细胞功能异常或结构发育缺陷,从而影响黄斑区的正常功能。例如Stargardt病是由于ABCA4基因变异,影响了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对视黄醛的转运功能。
外伤性黄斑病变:外力作用直接破坏黄斑区的细胞、血管等结构,引起组织的损伤、出血、水肿等病理改变。
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高度近视时,眼球的前后径延长,导致黄斑区的脉络膜、视网膜等组织受到牵拉、变薄,出现漆裂纹等,同时脉络膜新生血管容易形成,进而引发一系列病变。
三、临床表现
视力下降: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黄斑病变,视力下降往往是常见的首发或主要症状。干性AMD早期可能只是轻度的视力下降,视物模糊,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加重;湿性AMD视力下降通常较为迅速,可能在数周或数月内明显恶化;遗传性黄斑病变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就可能出现视力逐渐下降的情况;外伤性黄斑病变则根据外伤的严重程度,视力可能突然下降或逐渐下降;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随着近视度数增加和病情发展,视力会逐步减退。
视物变形:患者会感觉看到的物体形状发生改变,比如直线变得弯曲,原本平整的物体表面变得凹凸不平。例如湿性AMD患者可能会发现所看的直线变成波浪状,看钟表的指针也感觉不再是笔直的。
中心暗点:在黄斑病变时,患者的中心视野会出现暗点,即注视正前方物体时,在中心区域有一块看不见的区域。干性AMD和湿性AMD患者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当出现中心暗点时,会明显影响患者的阅读、驾驶等需要精细视力的活动。
四、诊断方法
眼底检查:包括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镜检查等,可以观察黄斑区的外观,如是否有出血、水肿、玻璃膜疣、新生血管等病变情况。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检查手段,能够清晰地显示黄斑区视网膜各层的结构,如可以看到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厚度、是否有水肿、裂孔等情况,对于诊断黄斑病变的类型和程度有很高的价值。例如OCT可以准确地发现湿性AMD患者视网膜下的新生血管和积液等情况。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通过静脉注射荧光素染料,然后在不同时间拍摄眼底的荧光血管图像。可以显示视网膜血管的情况,对于湿性AMD患者,能够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渗漏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主要用于观察脉络膜血管的情况,对于一些脉络膜相关的黄斑病变,如脉络膜新生血管等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帮助,尤其在湿性AMD的诊断中,能够提供更多关于脉络膜血管的信息。
五、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干性AMD:目前缺乏有效的治愈方法,主要是通过补充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锌等,来延缓病情的进展。一些研究还在探索通过改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功能等方面的治疗方法。
湿性AMD:主要的治疗方法是眼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通过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长,减少水肿和出血,从而改善视力。近年来,这种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多数患者的视力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另外,光动力疗法(PDT)也可以用于湿性AMD的治疗,通过特定的药物和激光照射,封闭新生血管。
遗传性黄斑病变:目前还没有根治的方法,一些基因治疗的研究正在进行中,但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于一些症状,主要是通过低视力助视器等辅助手段来提高患者的视力和生活质量。
外伤性黄斑病变:根据外伤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如果是轻度的水肿等,可以通过药物促进吸收;如果有裂孔等情况,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风险和效果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评估。
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主要是控制近视的进展,如通过合理用眼、佩戴合适的眼镜等。对于出现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等病变,可参考湿性AMD的治疗方法进行眼内注射抗VEGF药物等治疗,但需要更谨慎地评估病情和治疗效果。
黄斑病变对患者的视力影响较大,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改善预后非常重要。不同类型的黄斑病变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同时,对于有黄斑病变高危因素的人群,如老年人、高度近视患者等,应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