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腹泻是一种常见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成因涉及肠道功能、精神心理、饮食及其他等多因素,临床表现有相对固定腹泻频率、稀水样或糊状大便及伴随不适等,诊断需经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特殊检查,需与感染性腹泻等鉴别,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调整饮食、心理调节)和药物治疗,预防要保持良好生活方式、注意饮食卫生合理及关注精神心理状态。
一、定义
习惯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指反复发生、持续时间较长且原因不太明确的腹泻情况,并非由感染性因素等明确的急性病因引起,其腹泻症状相对稳定,会周期性或持续性出现。
二、可能的成因
肠道功能因素
肠道动力异常:部分人群肠道蠕动速度可能加快,使得食物在肠道内通过的时间缩短,水分等吸收不充分,从而导致腹泻。例如,一些精神紧张的人群,由于神经内分泌的影响,可能出现肠道动力失调,引发习惯性腹泻。对于情绪易紧张的人群,如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的上班族,就更易受此影响出现肠道动力异常相关的习惯性腹泻。
肠道分泌功能改变:肠道黏膜的分泌细胞可能出现功能紊乱,导致肠道分泌的液体增多,超过了肠道吸收的能力,进而引起腹泻。
精神心理因素
焦虑和抑郁:长期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会影响植物神经系统对肠道的调节。比如,抑郁症患者可能存在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紊乱,进而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引发习惯性腹泻。对于女性患者,由于其情感相对细腻,在面临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时,更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从而增加患习惯性腹泻的风险。
应激反应:当人体处于持续应激状态时,如经历重大生活事件(亲人离世、婚姻变故等),身体的应激反应会干扰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腹泻的发生。
饮食因素
食物不耐受:有些人对特定食物不耐受,如乳糖不耐受者,体内缺乏分解乳糖的乳糖酶,食用含乳糖的食物后,肠道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乳糖,导致肠道内渗透压增高,引起腹泻。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存在乳糖不耐受情况,在饮用牛奶后就容易出现习惯性腹泻的表现。
食物过敏:对某些食物过敏的人群,食用过敏食物后,肠道会出现免疫反应,导致黏膜炎症、渗出增加,引起腹泻。比如对海鲜过敏的人群,进食海鲜后可能反复出现腹泻症状。
其他因素
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内正常的菌群平衡被打破,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相对增多,会影响肠道的消化、吸收和屏障功能,从而导致腹泻。例如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的人群,由于抗生素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也破坏了肠道正常菌群,易出现肠道菌群失调性习惯性腹泻。老年人由于肠道功能衰退,自身肠道菌群调节能力下降,也更容易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的习惯性腹泻。
三、临床表现
腹泻频率:一般来说,腹泻次数相对固定,可能每天数次,如每天3-5次不等,但也有个体差异,有的可能每天腹泻次数更多或更少。
大便性状:大便多为稀便或水样便,但也有部分人表现为糊状便,质地较稀,可能含有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残渣。
伴随症状:可能伴有腹部不适,如腹胀、腹痛等,但腹痛程度一般较轻,疼痛性质多为隐痛或胀痛。部分患者可能伴有乏力、精神不振等全身表现,尤其是长期慢性腹泻的患者,由于营养吸收不良等原因,更容易出现乏力等情况。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前后,可能因体内激素变化,使习惯性腹泻的症状有所波动。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详细病史采集:医生会询问患者腹泻发生的时间、频率、大便性状、伴随症状、饮食情况、精神心理状态等。例如,了解患者是否有长期食用特定食物的习惯,近期是否有精神压力事件等。
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腹部触诊等,初步判断腹部是否有异常体征,但习惯性腹泻患者往往体格检查无明显特异性阳性体征。
实验室检查:可能会进行粪便常规检查,了解大便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等;还可能进行血常规检查,查看有无感染等情况;对于怀疑有肠道菌群失调的患者,可能会进行肠道菌群分析等检查。
特殊检查:必要时可能会进行肠镜检查,以排除肠道的器质性病变,如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等。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对于40岁以上的人群,尤其是有家族肠道疾病史等高危因素的患者,肠镜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多有明确的感染源,如细菌、病毒等感染,起病相对较急,常伴有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粪便检查可发现相应的病原体。而习惯性腹泻起病缓慢,一般无发热等全身感染表现,粪便检查无感染性病原体。
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患者除了腹泻症状外,还可能有腹痛、黏液脓血便、消瘦等表现,肠镜检查可见肠道黏膜的炎症、溃疡等特异性改变,与习惯性腹泻有明显区别。
肠道肿瘤:肠道肿瘤患者除腹泻外,可能有便血、腹痛进行性加重、腹部包块等表现,肠镜及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而习惯性腹泻一般无这些肿瘤相关表现。
五、治疗与预防
治疗
一般治疗
调整饮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饮食结构。对于乳糖不耐受者,避免食用含乳糖的食物,可选择无乳糖奶制品或其他替代食品;对于食物过敏者,避免食用过敏食物。例如,对牛奶过敏的患者,可选择豆浆等植物蛋白饮品作为蛋白质的来源。
心理调节:对于精神心理因素相关的习惯性腹泻患者,需要进行心理调节。可以通过心理疏导、放松训练等方式,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对于儿童患者,家长需要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减少孩子的精神压力,有助于改善腹泻症状。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药物。如果患者有肠道动力异常相关症状,可能会使用调节肠道动力的药物;如果有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会使用益生菌等药物调节肠道菌群。但药物使用需谨慎,尤其是儿童患者,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预防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包括肠道的正常功能。适当运动,如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可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肠道功能。
注意饮食卫生和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和过期变质食物。合理搭配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维持肠道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
关注精神心理状态:学会应对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与他人交流等方式缓解精神压力,预防习惯性腹泻的发生。尤其是女性和儿童等特殊人群,更要注重精神心理的调节,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要注意情绪的稳定,儿童要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减少精神心理因素对肠道功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