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的原因多样,包括肠道感染(病毒如轮状、诺如病毒,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菌感染)、肠道非感染性疾病(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如乳糖不耐受、乳糜泻)、全身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肝胆胰腺疾病)、药物因素(泻药、抗生素)及其他因素(食物、精神心理、年龄因素)等,不同原因导致的腹泻表现及伴随症状各有特点。
一、肠道感染
1.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多见于婴幼儿,秋冬季节高发。轮状病毒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内复制,使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和坏死,其微绒毛肿胀、排列紊乱和变短,受累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遗留不规则的裸露病变,引起小肠黏膜吸收面积减少和功能障碍,导致腹泻。患者常伴有呕吐、发热等症状,大便多为水样或蛋花汤样。
诺如病毒:可在人群中引起暴发流行,全年均可发生,寒冷季节高发。诺如病毒感染后主要侵犯胃肠道,病毒颗粒结合于小肠上皮细胞微绒毛上,导致微绒毛萎缩、变短、脱落,使肠黏膜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下降,从而引起腹泻。患者起病急,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大便多为稀水便或水样便。
2.细菌感染:
大肠杆菌:某些类型的大肠杆菌如产毒性大肠杆菌可产生肠毒素,刺激肠黏膜分泌增加,抑制肠黏膜吸收水分,导致腹泻。常见于饮食不洁的人群,可引起水样便、腹痛、发热等症状。
沙门菌:进食被沙门菌污染的食物后,沙门菌在肠道内繁殖,侵袭肠黏膜引起炎症反应,同时释放毒素,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大便可为黏液便、脓血便等,常伴有发热、腹痛。
二、肠道非感染性疾病
1.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有关。病变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肠道黏膜发生炎症、溃疡等病变,影响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导致腹泻,常伴有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腹泻频率也有所差异,可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还可能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
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以末端回肠和邻近结肠多见。肠道黏膜呈节段性分布的炎症、溃疡、狭窄等病变,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大便多为糊状,一般无脓血,可伴有腹痛、腹部包块、发热、营养不良等表现,腹泻频率因病情活动程度而异。
2.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感染后、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患者肠道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增高,表现为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腹泻,大便多为稀糊状或稀水样,可伴有黏液,排便频率增加,一般每日3-5次左右,也可多达十余次,症状可在排便后缓解,常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
3.吸收不良综合征
乳糖不耐受:由于患者体内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未被消化的乳糖在肠道内被肠道细菌发酵,产生气体和酸性物质,刺激肠道,引起腹泻。多见于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的婴儿,以及一些因肠道疾病等原因导致乳糖酶分泌减少的人群,表现为进食乳制品后出现腹泻、腹胀等症状,大便多为黄色稀便,可伴有泡沫和酸臭味。
celiacdisease(乳糜泻):是一种由麸质(存在于小麦、大麦、黑麦中的蛋白质)引起的自身免疫性肠道疾病。麸质进入体内后,会引起小肠黏膜的炎症和损伤,影响小肠的吸收功能,导致腹泻、营养不良等症状。患者大便多为糊状、量多、有恶臭,还可伴有体重减轻、乏力、贫血等表现,严格避免麸质饮食后症状可改善。
三、全身性疾病
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加快机体的新陈代谢,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吸收功能,导致胃肠蠕动增快,出现腹泻症状。患者还常伴有多汗、心慌、手抖、消瘦等症状,腹泻一般为稀便,排便次数可增多。
2.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可出现自主神经病变,影响胃肠道的神经调节功能,导致胃肠动力紊乱,出现腹泻。这种腹泻多为慢性、间歇性,大便性状多为稀便或水样便,可伴有腹胀、腹痛等症状,同时患者还具有糖尿病的典型表现,如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
3.肝胆胰腺疾病
慢性胆囊炎:胆囊功能异常可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进而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当脂肪消化吸收不良时,可导致腹泻,大便多为脂肪泻,呈灰白色、油腻状,有恶臭,患者常伴有右上腹隐痛、腹胀等症状。
慢性胰腺炎:胰腺分泌的胰酶减少,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尤其是对脂肪、蛋白质的消化吸收。患者可出现腹泻,大便量多、恶臭、呈灰白色、糊状,含有较多的未消化食物残渣,还可伴有腹痛、消瘦、营养不良等表现。
四、药物因素
1.泻药:长期或不恰当使用泻药,可导致肠道对泻药产生依赖,肠道的正常蠕动和吸收功能受到影响,一旦停药可能出现腹泻,或者继续使用泻药时也会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症状。
2.抗生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破坏肠道正常的微生物平衡,一些有益菌的数量减少,而条件致病菌或真菌等大量繁殖,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例如,使用抗生素后可能引起假膜性小肠结肠炎,由艰难梭菌等细菌感染引起,表现为腹泻,大便可为黄色水样便,严重时可有假膜排出,同时伴有腹痛、发热等症状。
五、其他因素
1.食物因素:食用过多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可刺激肠道,导致肠道蠕动加快,出现腹泻。例如,大量食用冰淇淋等生冷食物,可使肠道血管收缩,肠道黏膜缺血,影响肠道功能,引起腹泻;食用过多油腻食物,超出了肠道的消化能力,也可导致腹泻。
2.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的功能,导致胃肠蠕动紊乱、消化液分泌失调等,从而引起腹泻。例如,一些高考考生在考试前可能出现因紧张导致的腹泻症状。
3.年龄因素
婴幼儿: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肠道屏障功能较弱,容易受到感染、饮食等因素的影响出现腹泻。例如,喂养不当,如过早添加辅食、喂养量过多或过少等,都可能引起婴幼儿腹泻;同时,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对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差,容易发生肠道感染性腹泻。
老年人:老年人的胃肠道功能逐渐衰退,肠道蠕动减慢,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肠道黏膜也逐渐萎缩,肠道的免疫功能减弱。此外,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这些疾病也可能影响胃肠道的功能,导致腹泻的发生风险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