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康复训练包括运动、认知、语言功能等多方面训练,具促进神经恢复、提高自理能力、降低并发症风险等意义,需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原则,坚持长期训练并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一、脑血栓康复训练的定义
脑血栓康复训练是指在脑血栓患者病情稳定后,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活动,帮助患者恢复因脑血栓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机体功能、改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综合性治疗方法。它涉及运动功能、认知功能、语言功能等多方面的训练。
(一)运动功能康复训练
1.早期床上训练
对于发病早期卧床的患者,可进行良肢位摆放,防止出现关节挛缩、畸形。例如,仰卧位时,患侧肩部用枕头垫高,上肢伸展,手指伸展,下肢髋关节稍外展,膝关节略屈曲;健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前伸,肩关节屈曲约90°,患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置于健侧下肢前方的枕头上;患侧卧位时,胸前垫枕头,患侧上肢前伸,肩关节屈曲大于90°,患侧下肢髋关节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这些良肢位摆放有助于预防并发症,为后续的运动训练创造条件。不同年龄的患者在良肢位摆放上基本原理相同,但儿童因骨骼肌肉发育尚未成熟,需更轻柔的操作以避免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避免因血液循环问题影响康复训练效果,需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良肢位摆放。
2.坐位训练
当患者具备一定坐位平衡能力后,进行坐位训练。包括坐位平衡训练,从无支撑坐位平衡到有支撑坐位平衡,再到无支撑坐位平衡。例如,开始时可让患者依靠枕头或他人辅助保持坐位,逐渐过渡到自己能稳定保持坐位。同时,还可进行坐位下的肢体活动,如患侧上肢的前屈、后伸、内收、外展等主动或辅助运动,以及下肢的踝泵运动(踝关节的背屈和跖屈运动),通过踝泵运动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不同性别在坐位训练中并无本质差异,但女性患者可能在心理调适上需要更多关注,以更好地配合康复训练。对于生活方式不健康、长期缺乏运动的患者,坐位训练初期可能会出现疲劳等情况,需要逐渐增加训练强度。
3.站立与步行训练
当患者能够站立后,进行站立训练,包括站立平衡训练,从扶持站立到无扶持站立。然后进行步行训练,开始可在平行杠内进行,由治疗师辅助或患者借助助行器进行步行训练,逐步过渡到在室内、室外的步行训练。步行训练有助于恢复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在年龄方面,老年患者进行站立与步行训练时需更加谨慎,要密切监测血压等指标,防止站立性低血压等情况发生。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在站立训练时要注意血压的波动,必要时调整训练方案。
(二)认知功能康复训练
1.注意力训练
采用简单的注意力集中训练方法,如让患者追踪移动的物体、数字连线等。例如,让患者用手指追踪治疗师移动的手指,或者完成数字1-20的连线游戏,通过这些训练来提高患者的注意力。不同年龄的患者注意力训练难度可适当调整,儿童可选择更有趣味性的游戏来吸引注意力,而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耐心的引导。对于有认知障碍的患者,无论年龄、性别,都需要在安静、无干扰的环境下进行训练,以提高训练效果。
2.记忆力训练
进行记忆力训练,包括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训练。例如,让患者回忆刚说过的几个词语、今天早餐吃了什么等,通过不断重复和引导来强化记忆力。对于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记忆力训练需要长期坚持,且要根据患者的记忆情况逐步调整训练内容和难度。女性患者可能在情感方面对记忆力训练有不同的反应,可通过更具情感化的训练内容来激发记忆。
(三)语言功能康复训练
1.失语症训练
如果患者存在失语症,进行语言功能康复训练。对于运动性失语患者,可进行发音训练,从简单的单音开始,如“啊”“哦”等,逐渐过渡到单词、句子的发音。对于感觉性失语患者,可进行听理解训练,让患者听从简单的指令并执行,如“指一指你的鼻子”等。对于命名性失语患者,可进行物品命名训练,展示物品让患者说出名称。不同年龄的患者在语言功能康复训练中,儿童可能需要结合游戏化的方式进行训练,而老年患者则要考虑其语言基础和接受能力。对于有文化差异的患者,训练内容和方式可能需要进行适当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患者的语言背景。
二、脑血栓康复训练的意义
1.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通过康复训练,可促使大脑的神经可塑性发挥作用,即大脑在损伤后具有重新组织和修复的能力。例如,健侧大脑半球可对患侧大脑半球受损的功能进行一定程度的代偿,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可以刺激受损的运动神经通路,促进神经传导的恢复,从而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
2.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经过运动功能等方面的康复训练,患者能够逐渐恢复穿衣、进食、如厕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照顾负担。例如,通过坐位、站立和步行训练,患者可以独立行走,进行日常的外出活动;通过认知和语言功能训练,患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日常生活中的指令,提高生活质量。
3.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如运动功能康复训练中的踝泵运动等可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的良肢位摆放可以预防关节挛缩、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康复训练还可以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有利于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改善。
三、脑血栓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1.个体化原则
康复训练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进行个体化制定。例如,对于年轻的脑血栓患者,其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强,可适当增加康复训练的强度和难度;而对于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导致身体损伤。不同性别的患者在康复训练中的心理状态和体能恢复情况可能存在差异,也需要在训练方案中有所体现。
2.循序渐进原则
康复训练要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的顺序逐步进行。不能一开始就进行高强度、高难度的训练,以免患者无法承受而产生抵触情绪或导致身体损伤。例如,运动功能训练要先从床上训练开始,逐步过渡到坐位、站立和步行训练;认知和语言功能训练也要根据患者的认知和语言水平逐步增加训练难度。
3.坚持长期训练
脑血栓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家属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坚持训练。康复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才能看到明显的效果。即使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出现一定程度的进步,也不能中断训练,要持续巩固和提高训练效果。
4.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身体反应,如出现头晕、头痛、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训练,并及时就医。对于老年患者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要加强监测,因为他们在康复训练中可能出现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