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与远视在定义、症状、屈光度数与眼轴、发病原因、对视觉健康的长期影响及矫正防控措施上有明显区别,近视是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致远视力下降等,远视是聚焦在视网膜后致近视力下降等,需重视儿童青少年视力检查及相应防控矫正以维护视觉健康。
远视:也是屈光不正的一种类型,眼在调节放松时,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后,使得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的像,表现为近处物体视物模糊,远距离物体相对可通过调节稍清晰一些。
症状表现
近视
远视力下降:主要表现为看远处的物体如黑板上的字、远处的风景等不清楚,而近视力相对正常。儿童青少年若出现频繁眯眼、凑近看物体等情况,可能提示近视。对于学龄前儿童,若家长发现其总是喜欢凑近看电视、看书,也要警惕近视的可能。
视疲劳:长时间用眼后可能出现眼睛酸胀、干涩、疼痛、视物模糊波动等视疲劳症状,这是因为近视患者为了看清物体,需要不断调节眼睛的屈光状态,容易导致眼肌疲劳。
远视
近视力下降:由于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后,近处物体成像更靠后,所以看近处物体不清晰,需要更多的调节力来代偿。例如,学龄前儿童远视较多时,可能在看绘本、玩拼图等近距离活动时表现出困难,需要将物体拿得更远才能看清。
视疲劳更明显:远视患者无论看远还是看近都需要更多的调节,眼睛更容易疲劳。尤其是青少年远视,在长时间学习用眼后,可能很快出现眼胀、头痛等视疲劳表现,因为他们的调节能力相对较强,但长期过度调节也会导致疲劳加重。
屈光度数与眼轴变化
近视
屈光度数:一般近视度数会随着病情发展而逐渐增加,通常大于等于-0.50D(屈光度)可考虑近视。
眼轴变化:多数近视患者存在眼轴延长的情况,眼轴长度超过正常范围(正常成人眼轴长度约24mm左右),眼轴越长,近视度数往往越高。例如,高度近视患者眼轴可能明显延长,有的可超过26mm甚至更长。
远视
屈光度数:远视度数可从轻度(+0.50D-+3.00D)到中度(+3.00D-+6.00D)、高度(>+6.00D)不等。儿童生理性远视属于正常现象,新生儿眼轴较短,通常有2-3D的生理性远视,随着年龄增长,眼轴逐渐变长,远视度数会逐渐降低,到12岁左右基本达到正视状态。
眼轴变化:远视患者眼轴相对较短,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后是因为眼轴长度不足以使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
发病原因及相关因素
近视
遗传因素:如果父母双方都是高度近视(近视度数大于-6.00D),子女患近视的概率相对较高。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近视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高度近视,遗传倾向更为明显。
环境因素: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是重要的环境因素,例如儿童青少年长时间看书、写字、使用电子设备等,用眼距离过近(小于33cm)、用眼姿势不正确等,会导致眼睛长时间处于调节紧张状态,促使眼轴延长,引发近视。此外,缺乏户外活动也是近视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因为户外活动时接受自然光照射,有利于视网膜分泌多巴胺,多巴胺可以抑制眼轴的延长,从而预防近视。
远视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远视遗传倾向的个体,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眼球发育因素:如前面所说,新生儿生理性远视是因为眼轴较短,随着年龄增长,眼轴发育不完善会导致远视。如果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眼轴发育迟缓,就会导致远视度数较高或持续存在。例如,一些早产儿由于出生时眼发育不成熟,更容易出现远视等屈光不正问题。
疾病因素:某些眼部疾病或全身疾病可能影响眼球发育,从而导致远视。例如,先天性白内障会影响光线进入眼内聚焦,引起远视;患有唐氏综合征等染色体异常疾病的儿童,也常伴有远视等屈光不正。
对视觉健康的长期影响
近视
并发症风险增加:高度近视(近视度数大于-6.00D)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如视网膜脱离,这是因为高度近视患者的视网膜比较薄、脆弱,眼轴延长导致视网膜受到牵拉,容易出现裂孔,进而发生视网膜脱离,严重可导致失明;黄斑病变,包括黄斑出血、黄斑变性等,会严重影响中心视力;青光眼的发病风险也相对增加,近视患者的眼压调节可能存在异常,长期高眼压会损伤视神经,导致青光眼。
生活受限:近视患者在一些对视力要求高的职业选择上会受到限制,如飞行员、参军、某些精密仪器操作等职业。而且日常生活中,近视者可能会因为眼镜丢失、损坏等情况带来不便,尤其是高度近视者,对视觉质量要求更高,眼镜度数不合适会明显影响生活质量。
远视
视力持续下降风险:如果是病理性远视(非生理性远视)且未得到及时矫正,随着年龄增长,眼睛调节能力逐渐下降,可能会导致视力进一步下降,尤其是中高度远视患者,到中老年后可能出现老花眼症状提前,因为他们本身就需要更多调节,随着年龄增长,调节力下降更明显,看近会更困难。
视功能受损:长期远视未矫正会导致双眼视功能异常,影响立体视等高级视功能,进而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比如在需要准确判断距离、深度的工作或活动中,会出现困难,像驾驶、操作精细仪器等。
矫正与防控措施
近视
矫正方法:主要有佩戴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包括软性隐形眼镜和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框架眼镜是最常见的矫正方式,验配相对简单,佩戴方便;角膜接触镜可以减少框架眼镜造成的周边视野受限等问题,尤其是RGP对于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有一定作用。
防控措施: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是重要的防控手段,每天保证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可有效降低近视发生风险。对于儿童青少年,还可以考虑使用角膜塑形镜,它是一种特殊设计的硬性接触镜,夜间佩戴,白天可获得清晰视力,同时对延缓近视进展有一定效果,但需要在正规医疗机构验配,并且要注意眼部卫生和定期复查。另外,还可以通过合理用眼,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等方式来防控近视发展。
远视
矫正方法:同样可以通过框架眼镜矫正,根据远视度数和患者年龄、视功能情况等选择合适的镜片。对于儿童远视,如果是生理性远视且度数较低,不影响视力和视功能,通常不需要矫正,但需要定期复查;如果是病理性远视或远视度数较高影响视力和视功能,则需要及时佩戴眼镜矫正。
防控措施:对于儿童远视,要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和屈光状态检查,监测眼轴和远视度数的变化。如果是由于眼球发育迟缓导致的远视,随着年龄增长,部分可能会逐渐恢复正视,但如果远视度数过高或持续不缓解,需要及时干预。同时,也要注意儿童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等不良行为,促进眼球正常发育。
总之,近视和远视在定义、症状、屈光度数与眼轴、发病原因、对视觉健康的长期影响以及矫正防控措施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区别。无论是近视还是远视,都需要引起重视,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群体,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关注屈光状态变化,采取相应的防控和矫正措施,以维护良好的视觉健康。



